聚落营建理念的生态人文价值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背景,是在人们长期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聚落形式。其地域文化所形成的宇宙观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自然环境、自然生物和万物的灵,“实际上是一个由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共同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109]。资江流域先民将每个聚落都看作一个统一而整体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从而发展出与该系统范式相契合的聚居模式。
(一)自然生态空间营建理念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通常位于环境较为恶劣的山地与陡坡。由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较弱,因此其环境空间营建总是依山就势、顺应水脉、巧用地势;聚落布局因地制宜、分隔成簇,其间常用农田与山林分隔。这些簇群主要以家族为基本单位,重点分明、疏密有致地生长在聚落中。从生态学上讲,这种组团间隙大、规模小,“自净”能力强,有利于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适于将来聚落空间的有机拓展。为了尽量少占良田,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营建总是遵循顺应自然、适度索取的原则,从而建立多元的自然生态空间。
(二)精神文化空间营建理念
精神文化空间是人们下意识地把价值与文化需求,梦想与愿望,以及人的情感等进行物化的空间载体。[110]在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营建中,宗教观念贯穿始终,其中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就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环保理念,这种理念通常以保护居住环境为目的,融于民俗活动并被人们付之于实践。也正因对树木、山石的崇拜,聚落千百年来才得以保持良好的生态。除此之外,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原始崇拜将天、地、人、神都物化至聚落空间,形成了“天—地—神”的空间层次,赋予了聚落深厚的文化内蕴。如在乡村聚落公共场所与环境空间中,资江流域先民通过鼓楼、宅门等,来凸显与表达村民的审美意趣以及精神文化追求;在传统聚落建筑中,他们通过装饰符号来体现地域文化特征。资江流域另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宗族文化。在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中,聚落人口组成以单一姓氏聚居的传统村落为主,即聚落以一个家族占绝对主导地位,表现出强烈的聚集性和自给性。由于宗族组织的凝聚力量,聚落便有了宗祠这样一种在方位和精神方面的统领中心,既提升了聚落的整体凝聚力,也加深了成员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资江流域先民在聚落营建中,不但重视生态环境的营造,也非常注重精神文化的营造,其营建理念本质为一种整体的环境观。而在当今乡村的营建过程中,由于过度强调人的主导力量,致使聚落资源日益匮乏,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日趋频繁。与此同时,在现代居住环境营造中,过于追求空间的私密性,通常疏忽了社区凝聚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造成感情的日益淡漠。因此,研究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