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更新理念含混不清

一、保护与更新理念含混不清

保护与更新理念含混不清主要体现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理解不透、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梯度模糊。

现存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多数为两宋、明清时期移民建设而成。为了适应人地生疏的社会环境以及荒无人烟的自然环境,在迁入初期,移民均采用“团结一致对外”的家族式聚居模式,聚落构成呈现出以家族为单位的空间单元,社会结构关系也相对简单明晰。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土地改革和经济开放,以及“业缘”所支配的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资江流域以“地缘”“血缘”与“姻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传统家族式社会结构也逐渐解体。当被问及“在你的孩子成家后,你认为合理的居住方式是什么?”时,10%的受访者表示可同院居住,55%的受访者认为应分开居住,30%的受访者认为应就近分开,5%的受访者认为无关紧要。通过调研发现,随着农村的经济开放和城镇化的推进,目前资江流域农村社会的家庭模式已大部分转为核心家庭模式。在该家庭模式中,子女成家后会独立生活,对亲属网络的依赖性小,社会结构也慢慢趋于松散。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型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现代社会结构与传统乡村聚落在空间形态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当前聚落保护并未针对这一矛盾做出相应的思考。其次,历史上农业经济是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经济支柱,少许位于交通要道的聚落借地理优势成为农副产品交易的集结之地,从而推动了聚落的经济发展。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目前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随着交通建设的发展,传统集市逐渐没落,因此其交通优势也逐渐丧失。在此背景下,如何立足现代经济发展语境对日益没落的传统经济进行发展导向性规划,也是当下聚落更新未曾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聚落人口剧增,许多外地粮食也纷纷涌入聚落,严重削弱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加之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普遍营建于数百年前,聚落的空间功能仅适应于当时的生产、生活需求以及社会群体意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缺乏现代生活必要的排污、供水与照明设施,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空间布局和功能与现代生活模式的矛盾日趋凸显,但是迄今为止,仍然未找到一条在保护的同时还能有效协调两者矛盾的方法。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结晶,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由于传统乡村聚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聚落理应得到严格与积极的保护。然而,由于聚落建筑年久失修普遍破旧不堪,基础设施落后陈旧且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再加之多数聚落地处偏僻,交通可达性较差,因此急需寻求突破与发展。在当下社会语境中,“保护”通常与建设限制相挂钩,“发展”则往往与大兴土木建设相联系。面对数量众多的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如何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是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