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空间网络的建立

四、微循环空间网络的建立

村落整体格局是村民在聚落营建过程中群体性认知的直观体现,村民的认同感也会受乡村意象形成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宏观的影响时常会被削弱。换言之,唯有将整体意象分解为多个微观空间要素,方可对村民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这便需要在村落中构建尺度更加细化的微循环空间。微循环空间从形态层面可划分为三类,分别为聚集空间、线性空间(街巷空间)以及节点空间。建立微循环空间网络,主要作用在于与现状场所信息相结合,进而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构系统化的营建策略。

(一)街巷空间的保护

正龙村位于地势起伏的山区环境,传统生态思想指导下的村落街巷可以在保证最低程度资源浪费的前提下,利用环境来抵消自然的不利影响,从而形成立体的道路系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相对的便利与舒适。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巷道空间的使用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传统的巷道尺度与现代人的行为模式产生了矛盾。一方面交通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正龙村空间格局为耕地围合建筑,耕作半径较短,传统村落主要以步行及畜力方式为主,此种交通方式对巷道空间的要求不高。而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提高,现阶段耕作出行由原来的畜力、步行发展为自行车、摩托及农用车,比例高达75%,现代交通工具的普遍使用使得传统巷道出现不便。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居住质量要求的提高,现代建筑逐渐从传统的单层升至两层,传统巷道空间的尺寸使得巷道内部的物理环境舒适度大幅下降。因此,在具体改造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吸收传统村落营建的生态策略,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加以延续。具体保护与更新内容主要包括修补原有肌理、改造无序肌理以及增强街巷联系。

1.修补原有肌理

正龙村街巷布局呈混合式,主巷路随水走,联通村里重要公共设施,既满足山体等高线走向,又与村中主要水流保持一致,形成“人在村中走,水在脚下流”的空间感受。因此在具体改造中尽量保留原生形态,利用村落巷道的空间组织作用,对其进行适当梳理与延伸,增加线形关系的合理性,并将富有特色的景观要素纳入人在巷道行进过程中的视线范围,完善巷道的美学功能。同时,将村落街巷与村外新辟道路进行联系,合理处理新旧道路、车行与步行方式的转换及交接关系。在维持原貌的基础上合理平整和改造遍布于田野间以及村落内部的田埂、塘埂、小路等,织就乡土气息浓厚的、便捷的乡村路网。

2.改造无序肌理

正龙村街巷的肌理从图底关系可以看出是一个有机体,随着历史的发展街区的肌理也不断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不都是积极的,比如街道空间的随意搭建,周围建筑环境的任意改建和加建,这些不良发展对原有肌理造成了破坏。在街巷的改造和更新中,通过调整组团内布局不合理的建筑,并将依附于建筑组团的随意搭建和加建拆除,梳理原本杂乱的街区空间秩序。

3.增强街巷联系

在街巷的良性发展过程中,交通资源尤为重要,充分调整交通资源是增强街区内部联系的重要手段。由于正龙村的街巷也可以为村落提供旅游资源,在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交通的压力,因此疏导和缓解交通压力也是提高村落品质的重要途径。

(1)原有道路的分级和改造

正龙村的道路系统设计,采取双系统的规划原则。村落内部只有一条主道穿过,成为与其他区域联系的主要交通系统,村落其他部分不设置车道,以避免对村落空间环境造成影响。在空间改造中对道路等级进行划分,将其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宅间路三种级别。根据分级进行相应调整:一是主要道路,优化入村道路。规划沿用正龙村现有车行道,优化道路断面,改善街道界面景观。并将道路拓宽至6.5米,铺水泥路面,增加支线公交,形成从紫鹊界进入梯田核心景区至正龙村民居景区的便捷通道,满足村民及游客的交通需求。二是次要道路,新建内部车行环线。次要道路是辅助主要道路进入村落内的道路。规划道路宽4米,围绕正龙村木质板屋建筑群形成主要车行环线,路面为碎石路面。三是完善宅间路网。宅间路为村落内部连接各户的巷道,道路宽度约1—2米,顺应地形设石板台阶,修复核心保护范围内巷道,将破损的路面复原。根据村民及游客交通需求,适当增加宅间路,采用石板铺装核心保护范围外围步行道,纵向联系主巷的次要道路,并以步行功能为主,联系村落各个不同功能地,从而使得多种空间在街区内相互转换,主次明确(见181页二维码内图14)。

(2)巷道底界面的承续与修补

对于巷道的保护,主要是承续原有地面铺装材料及其铺砌形式。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防止自然与人为因素对原有路面的破坏,又要依照道路原有材质、铺装方式对已磨损路面进行动态式修补。正龙村路面材质的更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外界连接的主要车行道,一类是村落内部人行道路。由于村落的主要车行道需要承载机动车通行,因此将村落中的软质地面改为铺设硬质界面,以满足现代交通需求。同时该道路从村中穿行,有很大的噪声影响,因此在地面材质选择过程中,选择具有弹性的沥青路面,大大减少对村落内部的噪声污染。村落中的人行道路,保持了传统的步行活动方式,巷道材料没有大的改变,局部路段在维持原有路面形态的前提下,选取与环境相协调的石材等硬质材料进行路面拼贴,这种拼贴路面缝隙较大,缝隙中常生有植物,使地面成为良好的透水路面,提高使用舒适性。同时,及时疏通排水渠,避免出现排水拥堵或路面积水等现象。

(3)街巷侧界面的修补与整合

正龙村街巷历史久远,沿街立面损坏严重,有些甚至成为街区内部的“断点”,使得街道的连续性大大减弱,还有很多沿街立面过于重复,建筑符号纷乱复杂。针对以上问题,重新夯筑那些歪斜严重的危墙,对于残破的建筑立面通过应用尺度一致、标高统一、相同或近似的材料进行局部修缮与整治,使得新建建筑立面与原有街道立面保持统一,增强街道的连续性。

(4)街巷尺度的适时优化与调整

由于传统立体空间格局建立在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模式上,为村民自发的行动流线生成的,因此在交通方式已经转变的当下,沿袭原始空间尺寸、格局显然已不适宜。特别是正龙村目前有许多两层高的建筑,部分建筑基于对地形的适应,抬高了院落内部的基底平面,从而使得巷道的立面高度增加。因此,在延续传统巷道营建策略时也应结合现代生活方式适度加大道路宽度,以适应立面的改变。具体改造中人行街巷空间宽高比仍控制在1—2.6之间,尽量维持宽高比以保持原有的生态秩序,并系统梳理现有道路,对巷道空间局部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中,将人流量较大的入村路拓宽处理至6米;单行的宅前路设置宽度为3米的错车点;田埂、景观小径等场景的步行路调整为1—2米。以上调整均满足传统街巷中的比例要求,相当于传统街巷的放大,良好的采光通风得以实现。

(二)村落节点空间的保护利用

为保持村落景观风貌的完整性,突出村落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规划对村落重要的景观节点采取以下方案(见181页二维码内图15)。

1.入口景观区

从正龙村空间形态走势来看,入村道路由东至西是村落的主轴引线,而引线上的主要高潮是村口节点空间。依托村落建设与发展,在东部现有游客接待中心建设停车场、风雨桥,并对现有游客接待中心进行修缮,与周边环境进行整合,从而营造良好的入口形象。景观要素主要由绿化、构筑物、滨水驳岸、硬质铺装、特色小品等组成,以传统的工艺凸显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

2.村落中心景观区

村落中心区是正龙村的核心区,该区域依山面水,地形变化丰富,建筑利用地形高差构筑菜地、田园、水塘,灵活布置前坪后院。这些要素在紧凑的用地中通过对空间的合理划分尽量满足每一个家庭的生活需求,彰显正龙村独具个性的一面。其中重点历史建筑主要有袁氏宗祠、老街、清代老屋、耕食记等。规划根据重点建筑各自特色,结合地形及村民对场所的记忆营造情景相融的景观场所;同时考虑村落与对岸山体、水体的关系,预留对景视廊,强化村落水系结构。

3.锡溪河滨水区

锡溪河流经正龙村,将地块自然地分为南岸自然山体景观、北岸人文村落景观之格局。规划两岸为自然滨水风光带,凸显自然河流景观。对于该区域的保护,主要采取以下三种策略:首先,保护河流水质。控制村落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截断污水外源,加强河岸植被恢复,防止水土流失,强化自身水体的净化能力。其次,将滨河两岸规划为河道保护区,修复河道形态与河岸植被。保护河道两侧自然驳岸以及河流中的缓流、跌水、静水、潭、浅滩等景观形态,将河岸植被的缓冲以及护坡功能有效激发出来,有利于河岸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最后,增设滨水休闲设施及水景构成元素(如桥、栈道、平台、植物景观等),打造自然风景式河流景观,为村落增添魅力。

4.观景平台

在村落对岸梯田山体之上结合现有登山道增加观景平台,平台与茶亭结合,采用当地石材垒砌。茶亭采用传统村落的构建方式与周边自然环境相结合,供游客短暂休憩,为游客及摄影爱好者提供观赏村落的最佳角度。

(三)公共服务设施的植入

日常生活活动是人们每天例行的、重复的活动,因此村落空间作为承载日常生活大部分活动的主要空间,应具有与日常生活需求相对应的多样功能。正龙村空间的功能配置及空间组织,依据分级配置形成系统;以地块发展方向及人口容量规模为依托,强调在步行可达的距离内,以交通节点或者较大的公共设施为中心,结合区内居民活动规律,将公共服务设施植入建设控制地带,鼓励居民交往,以生活空间的完备为主旨,组建集约紧凑又严密的生活空间。其中,为当地村民服务的设施方面,主要按照村内的功能发展要求,将原有村委会搬迁至大湾片入口处,设立专为村民服务的基本设施,并增设老年活动室。从旅游设施规划角度来看,基本包含了旅游接待、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品商店四个类型。旅游服务设施主要位于正龙村中部沿入村公路布置的游客接待中心,餐饮住宿主要分布于村民私人客栈,休闲娱乐设施主要集中于传统村落内的广场附近以及民俗演艺中心。此外,人们将现有空间部分居住功能转化为商住功能,以满足游客商业、餐饮、休闲等服务需求(见181页二维码内图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