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成长于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历经自然与历史的双重雕琢,不断积累与整合,从而创造出充满生存智慧与深厚文化底蕴的人居环境。然而,随着全球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该流域传统乡村聚落逐渐进入用地高速扩张、空间更新加速、文化选择多元的时代。由于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大规模的拆迁重建严重破坏了聚落既有的结构与内在秩序,割裂了原住居民的社会网络关系,进而引发了聚落生态环境退化、空间形态无根、地域文化失语等诸多问题。因而如何全面认识、保护与延续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环境,在巩固成果的同时,化解当下存在的问题,改善乡村风貌以及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成为当前重要议题。本书研究通过大量田野调查以及文献研究,以资江水域作为文化线路,将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进行串联,并综合运用规划学、建筑学、环境行为学、社会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系统分析了流域内传统乡村聚落地域特质及保护价值。在借鉴国内外传统乡村聚落保护与更新经验以及对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寻了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适应性保护与更新方法。

本书研究贯穿了我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求学阶段,并延伸至其后的工作阶段。回首这些年的研究历程,伏笔之时心存感恩。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陈飞虎教授。读博期间,我有幸跟随导师参与了大量传统乡村聚落保护实践,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激发了我对该领域的研究兴趣与热情。多年的学习生活,导师不仅深入浅出地教我“学问”,同时也以身作则地育我“立行”。导师的踏实与严谨不但引领我不断开拓新的学术领域、开阔学术视野,也不断磨砺我做人的意志和做学问的执着。本书是我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衷心感谢导师的谆谆教诲、精心指导以及为我的博士论文及书稿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感谢在本书研究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田野考察过程中帮助过我的资江流域的父老乡亲!感谢当地各市、县、乡镇相关部门领导的支持!

感谢“飞虎队”团队为本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在频繁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中给我的耐心帮助和启发!

感谢我的家人!在整个求学过程中,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是我得以顺利完成研究的坚强后盾,也是我今后继续努力前行的动力!

最后,对本书引用的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与崇高的敬意。

愿本书能激发每一位读者的乡愁以及对新故乡建设的支持与行动!

二〇二一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