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建筑空间天人合一、动态应变

三、聚落建筑空间天人合一、动态应变

本书的聚落建筑指分布于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各类传统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是一种具有地缘特色的建筑形态,在类型和空间两个方面具有独特的构成。

“聚落区域空间天人合一,动态应变”部分相关图片内容一览

1.新化县上团村干栏民居

2.新化县上梅镇(今上梅街道)喜家坪四合院

3.商住结合型布局形式

(前店后居、上居下店、上店下居)

4.安化县唐家观村贺氏宗祠

5.安化县唐家观村邵阳公馆

6.安化县江南镇德和茶行

7.资江流域地区塔的形制

(惜字塔:滩头惜字炉;文峰塔:文昌塔;风水塔:奎峰塔)

8.梅山古茶亭

(永兴茶亭、东长亭、柑子坡茶亭)

9.安化县江南镇思贤桥

10.资江流域传统民居平面类型

(“一”字形平面:以新化县洋溪镇焦氏故居为例;“L”形平面:以安化县唐家观村廖氏故居为例;“凹”字形平面:以安化县马路溪村老宅为例;“回”字形平面:以新化县上梅镇刘氏故居为例)

11.民居竖向分区

(顶部储藏空间、中部居住空间、底部饲养或储藏空间)

12.建筑的接地形式

(以洞市老街、樟水凼村民居、马路溪村民居为例)

13.建筑应对气候的技术处理

(底架空、透气墙、高勒脚、深出挑、大屋顶、小天井)

14.建筑材料

(营木而构、取石造屋、夯土作房、砌砖叠瓦)

15.宅门装饰

16.窗户装饰

17.梁柱装饰

18.墙体装饰

19.屋脊装饰

本小节相关图片内容详见二维码
(本小节手绘图由张雯提供)

■建筑材料因材致用

■建筑选址藏风聚气

■建筑形态顺应气候

■建筑接地随形就势

(一)建筑类型构成

资江流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历程塑造了多姿多彩、别具一格的建筑。依据空间关系、功能性质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依据空间关系划分

(1)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资江流域发展至今历史最为悠久、分布最为普遍,且文化底蕴也相当丰厚的建筑类型。该类型建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潮湿的气候以及多山的地理环境。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目前保存下来的干栏建筑多为两宋至明清时代所建(见75页二维码内图1)。

(2)天井合院式建筑

此建筑类型多分布于资江流域平坝或丘陵地区,是中原建筑文化对资江流域建筑文化多次渗透影响的结果。现存的天井合院式建筑是当初“四川填湖广”时由四川、江西、安徽等地的移民在资江流域本地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建筑形式(见75页二维码内图2)。

2.依据功能性质划分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公共建筑包括民居类、宗教类、商业类与景观类建筑。

(1)民居类建筑

资江流域传统民居建筑按其功能划分,可分为宅居型民居与商住结合型民居。

①宅居型民居。所谓“宅居”,是指这种建筑类型纯粹是用于居住,依据规模大小可分为普通住宅与大型宅院。普通住宅通常为一般平民居住,主要以一进居多,但也存在部分建筑是以多进形式存在,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朴素平实、紧凑集约。大户人家所住的宅院通常较为宽敞,最为主要的特征是以院落天井为中心,形制规整,规模较大。它通常布局于聚落的独立地段,多为三合院或者四合院。在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中,宅居型民居是聚落区域构成的主体,布局灵活自由。

②商住结合型民居。这是一种将商业与自住功能相结合的建筑形式。民居通常沿街布局,为了经营方便,同时也为了能够满足自住需求,店主将生活空间与商业店铺相结合,从而形成商住一体化的店居型民居。根据居住与店铺的关系,其组合形式主要分为前店后居、上居下店或上店下居的布局方式(见75页二维码内图3)。

(2)宗教类建筑

祠堂是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宗法观念、祖先崇拜等传统思维的物化载体,也是村民从家庭转向宗族历程中,宗法礼制逐步得到凸显的集中体现。为了提升家族整体社会地位,聚落居民建立祠堂,并以同姓宗族为单位编订族谱。聚落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以及家族活动开展的场所,其空间布局注重强化宗族意识,具有强烈的威严感(见75页二维码内图4)。

(3)商业类建筑

会馆:会馆诞生于明末清初,是由同省、同乡、同业与同府的入湘移民所设立的民间事务机构,在资江流域传统集镇至今还有少量保存。由于会馆是诞生在商业模式下的一种建筑类型,其建筑风格通常受移民前后两个不同地区建筑风格的影响,折射出“土”“客”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地区的会馆建筑风格都日趋相近,其俗尚风格与文化特色仅在建筑形制与装饰上略有区别(见75页二维码内图5)。

茶行:茶行的本质是茶叶的集散地,通过茶行能够实现茶叶的买卖与交易。安化作为我国较早产茶的地区,其产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因此其茶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资江沿岸东坪、酉州、黄沙坪、唐家观、江南等集镇,被誉为“茶马古道”的起点。安化现存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茶行有四处,分别是位于东坪镇酉州村的安化茶厂、东坪镇黄沙坪村的裕通永茶行、江南镇光明街的良佐茶行及江南镇日新街德和茶行(见75页二维码内图6)。

(4)景观类建筑

塔:塔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最初仅为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以及僧人遗体的高耸型点式纪念性建筑。14世纪后这种建筑形式才逐渐世俗化,演变为佛塔、风景塔、文峰塔、风水塔、惜字塔等多种形式。塔按性质可分为风水塔、文峰塔及惜字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石塔、砖塔、土塔;按层数可分为三重塔、五重塔、六重塔以及七重塔。塔常建于山顶或河道边,对于聚落的风水格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见75页二维码内图7)。

亭:亭源于驿站、邮亭,茶亭是由亭衍化而来的为行人供应茶水、提供休憩空间的建筑物。据文字记载,资江流域一带自唐代以来就设有茶亭,至民国年间,此区域范围内有茶亭1000多座。资江流域茶亭选址多在山坳交通要道以及分岔路口处,故有“有坳必有亭,有界必有亭[3]”之说。茶亭的功用除却劳歇喝茶之外,还有预防犯罪、防疫、信息传递以及作为社交场所的功能。茶亭多由民间自发组织建造[4],以行善积德、福荫子孙为目的。茶亭的命名多以实际地名相称,便于记忆、传颂(见75页二维码内图8)。

廊桥:风雨桥通常为祭祀、避雨、休憩、公众会议、贸易集会的空间场所。资江流域风雨桥构筑均为传统大木作工艺,桥身均为榫卯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其桥体一般分为三部分:桥墩、桥身、廊屋。桥墩为石砌,桥墩上刻有蜈蚣,有驯龙镇水之意;廊屋为桥面上层,屋架以供行人遮风避雨,通常两品屋架柱子之间会设有坐凳及栏杆,廊屋屋顶一般为悬山顶,至桥头变化繁多,通常变换为歇山顶、庑殿顶、重檐顶等(见75页二维码内图9)。

(二)建筑空间构成

1.平面布局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无论是干栏式建筑还是天井合院式建筑,都以“间”作为基本构成单元。将这些平面形式进行归纳,主要有:“一”字形、“L”形、“凹”字形以及“回”字形。“一”字形是以上所有平面形式中最为简单的空间组合形式,其平面基本组合为一列三间,中间为堂屋,是祭祀祖先、起居会友的地方,左右多为卧室或灶房;“L”形平面是在正房的两端再砌筑出若干间耳房,一般为卧室、灶房或储藏室等辅助房间;“凹”字形平面是在“一”字形平面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建筑结构的形式,这部分建筑主要以耳房的形式存在,从而形成了一个三合院,三合院一般为三房相连,具有较完整的庭院空间;“回”字形的合院平面是以上平面组合形式中最为复杂的,民间称之为“四水归堂”。从民居建筑布局发展的轨迹来看,无论是哪种布局形式,都只是在平面基础上增减而已,是一种过程性的平面组合形式。尽管受地域自然环境、经济水平以及社会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与规限,其建筑形式也随之出现不同的形式,然而,无论是何种形式,由于深受传统宗法礼制的影响,建筑总是以堂屋作为空间基核展开平面布局。例如,马路溪村老宅平面布局(图2-6),以正堂屋为核心,为长者(父母亲)居住空间,西侧组团为儿子一家的居住空间,东侧组团为侄子一家的居住空间,三组生活组团都以正堂屋(起居)为组团核心,并围绕外部中心禾场形成了“凹”字形平面布局,从而构成了居者一家生活秩序的空间平台(见75页二维码内图10)。

图2-6 马路溪村老宅平面图示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竖向分区

资江流域传统民居竖向空间功能一般划分为三个层次:底部架空层为柴草储藏及家畜饲养空间,若民居为平层,则通常在房屋侧、后方设置上述功能空间;中间层(通常为一至二层)为主要居住生活空间,包含堂屋、卧室、厨房等主要功能空间,楼梯、廊道则为粮食储藏、农具存放等辅助性功能空间;顶层层高仅容一人站立,一般无外侧围护结构。由于资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且湿润多雨,建筑顶部屋面以下架空,可以起到防晒隔热等物理降温的作用(见75页二维码内图11)。

3.建筑接地契合自然

资江流域峰峦叠嶂、地形复杂。囿于技术以及经济发展的落后,传统农业社会的人们尚未突破自然环境规限随心所欲地在山地环境构建房屋,村民不得不选择在环境较为恶劣、生存艰难的高山险境之地筑屋。为了尽可能地克服地形规限并有效利用地形,在不过多填挖与损坏原生地貌基础之上,人们采用悬虚构屋、巧于因借与就坡筑台等方式,从而创造并衍生出灵活多变的建筑形式(见75页二维码内图12)。

(1)悬虚构屋

资江流域山高坡陡,为了不影响环境的原生性,也尽可能减少工作量,其建筑构建通常采用“取平补齐,天平地不平”的做法,即在选定地基位置之后,在高于基址的地方进行挖掘,低于基址的地方借助吊脚进行支撑。吊脚楼以建筑主体以下的吊脚柱为支撑,与地面的接触部分只有几个点,底部搁在脚柱上完全透空,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而上部的居住空间则围合封闭,这样使得建筑上实下虚,造型轻巧,达到“悬虚构屋”的效果。这些建筑多建于沿河山坡地带,因这些地方地形狭窄,其吊脚楼大都一面临巷道,一面依山或傍水,逐层出挑、跌落或上爬,从而形成进退有致、灵活多变的形态特点。

(2)巧于因借

资江流域峰峦叠嶂,山与水是其最基本的地形要素,也构成了聚落天然的限定因素与场所意义。正是在这种限定与应变中,资江流域每个聚落与每幢民居都非常巧妙地顺应在地环境的场所特征,利用“附”“枕”“依”等多种营建方式,随势赋形地镶嵌于资江流域大地之中。在具体营构中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遇山顺坡就势,避免大量土方填挖;另一方面,遇水按照河流走势进行空间布局,避免河流改渠易道,就水发挥并借水利用。

附:当民居建于用地狭窄、地形陡峭的地段,为了减少过多的挖方填方,让建筑依附于陡峭的岩体,依靠岩体的支撑形成1—2层的建筑空间。

枕:民居结合水面跨度而凌空架梁,全部枕于水上。枕流是临水民居扩建时通常采取的方式,既实用又舒适。

依:桥是水网地区联系两岸的纽带,资江流域许多民居靠近桥头,时常利用桥身来解决民居楼层的垂直交通问题。

(3)就坡筑台

由于资江流域平坝地形稀缺,为了获取比较平整的居住面,其建筑通常在崎岖不平的地基之上修筑坡台。其中干栏式建筑通常以石材砌筑台地,然后再在其上修建建筑。也有些台地用木材围合成平整的楼面,继而再在木构基础上营构房屋。更有甚者,同一建筑有时出现多个标高,内部空间颇为复杂,从而导致建筑层接地形成天地不平的空间效果。但不论是哪种模式,都是为了克服地形对建筑的规限,给建筑营造一个较为平整的屋基,为居民提供更为宜人的居住环境。

4.建筑形态顺应气候

气候条件决定空间形态,因此传统民居建筑形态通常与气候条件紧密相关,它们是居民群体对气候特征的无意识反映。资江流域高温、多雨、风缓,其民居“底架空、透气墙、高勒脚、深出挑、大屋顶、小天井”的形态特征正是对这种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在地性适应(见75页二维码内图13)。

“底架空”是指资江流域传统民居普遍采用干栏式、吊脚楼等形式。该类型建筑底层架空,既使居住层隔离了潮湿的土地,又形成居住层底部的空气对流,避免了建筑底下的潮气和热气聚集,与资江流域雨量丰沛、湿度高、夏季风缓高温的气候非常契合。例如安化县东坪镇唐家观村,沿岸民居将厢房出挑、底层架空,既可避免昆虫侵扰、防止洪水浸淹,同时还可以借助空气流动将房屋内空气中的湿气带出。特别是在夏季,吊脚楼的架空层还可吸纳水面的凉气,有效起到降温的作用;民居二层用以住人,通常用杉木作枕,再铺七寸泥土,称为“天楼地枕”。

“透气墙”是为适应资江流域潮湿炎热的气候而采取的轻薄的墙体。资江流域高温潮湿,因此墙体在能够阻挡阳光的同时,也要有透气通风的功效,因而其民居结构形式多以穿斗木构为主。穿斗木构用料细巧,穿枋与木柱组成的方格间常填以竹编夹泥墙。墙面按照不同的结构与材料划分,主要有两种,即装板和夹壁。其中夹壁墙先用竹篾在柱子之间编织出壁体,然后在壁体外层再用谷壳、碎秸秆混合灰泥进行涂抹,最后再用石灰饰面。而装板墙则需要在枋框中放置厚度为3厘米左右的模板,进而在木板的两面刷上桐油防腐。以上两种墙体抗腐防潮,具有较高的孔隙率与良好的透气性,非常适应资江流域潮湿的气候特征。

“高勒脚”建筑形式是由于资江流域河流众多,地面潮湿,为了降低房屋的湿气而产生的地形处理方式。资江流域潮湿多雨,传统建筑的木结构在潮湿的环境中极易腐烂发霉,导致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特别是降雨后空气湿度大,室外气温回升快而室内回升慢,当室外的暖空气遇到建筑的冷墙面与地面时,空气里的水雾会受冷液化为小水滴,从而附在建筑墙角和地面上,引起室内地面泛潮。因此民居的基石、基础一般设置较高,以增加防潮能力。民居地面采取石材铺设,柱下设置柱础,或将长条的石材垫置柱下做成连续勒脚。为尽可能提高房屋抵抗雨水冲刷以及抗腐蚀的能力,勒脚多以青砖或条石筑成。

“深出挑”是指由于资江流域雨量充沛,为防止墙壁在雨水的冲刷下被侵蚀,建筑屋顶一般都采用坡屋顶形式,屋檐出挑深远。当屋檐进深比较大时,单靠挑梁不足以承载其重,因而需要在其结构支撑的檐下加柱,从而形成半开敞檐廊。通过这些房房相连、出挑深远的檐廊串联,院落与院落之间、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了连续性檐下空间。

“大屋顶”为资江流域传统民居适应地域气候的又一典型形制。资江流域传统民居出挑深远,屋顶普遍采用悬山式,屋面坡度大约为1∶2,不仅可以避免阳光直射,还能够使雨水从飞檐处排出,避免对墙体造成侵蚀。也因资江流域冬季降雪天气较少而夏季炎热潮湿,屋顶散热较保温更重要,因此其建筑屋顶构造以防雨透气为主,轻巧而单薄。区别于北方瓦下坐浆卧瓦的青瓦屋面做法,资江流域的传统是直接在檩条之上覆盖青瓦,一般不加望板。这种小青瓦屋面铺设方式一仰一俯交替间作,使得屋顶造型轻盈。从室内看,瓦底露明,瓦面之间缝隙细密,不但能有效消散厨房炊烟,也可增强空气的流通,特别是在夏季具有加速降温的功效,有利于提高室内舒适度。

“小天井”是资江流域传统民居室内营造的一个微气候循环的院落。相对于北方天井院落与房屋面积1∶2的比例,资江流域传统民居天井尺度较为狭窄,一般为1∶5。因为天井越小,就越能遮挡夏季一定范围的强烈阳光直射,同时也有利于积成较大的风压以便抽风、拔风。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风的流动带动室内热气通过天井向外扩散,从而达到有效通风除湿的效果。资江流域合院民居的天井除了具有通风、采光作用外,还具备强大的排水功能。该区民居没有专门设置排水管道,部分生活用水与屋顶流下的雨水都是通过天井进行排放。传统民居天井建造,先在天井位置进行开挖,直至挖至透水性强的砂卵石层后,用人头石在其上面堆积大约达到天地坪的高度,再于表面放置30—50毫米宽的石板盖成井池,最后用条石在井池四周砌筑一定高度的井池壁。天井四周设有排水口,当水排至天井后,顺着人头石的缝隙流入砂卵石层,再渗入地下,既有效补充了地下水,也保持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5.建筑结构适应地质

资江流域水系发达,在丰水季节,降雨量大且时间非常集中,容易造成江河水位暴涨、洪涝成灾。加之资江流域地形多以山地为主,地势高差较大,境内土壤以黄壤、红壤、沙壤为主,透水性强,难以蓄水,从而加剧洪涝灾害。特殊的地貌与地质条件促使资江流域先民总结了房屋抗洪的经验并创造出行之有效的建筑抗洪构造方法。其建筑结构将南方穿斗式和北方抬梁式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穿斗—抬梁复合柱架形式,即抬梁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墙面,抬梁式易于获得较大的空间,利于组织内部功能,而穿斗式明显来源于干栏式的演化,其结构整体性较好,利于承受外部较大、持续的荷载。另外,资江流域传统建筑在采用穿斗—抬梁复合柱架形式的同时,也采用了承重与围护体系的分离,类似于现代框架结构体系。起围护作用的砖墙以及受力型木梁框架系统,有效利用了板材的抗拉性能以及砖、石的力学性能。所以,即使遭受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许多房屋也仅仅是“柱倾墙未倒,墙倒屋不塌”,具有广泛的地域适应性(图2-7)。

图2-7 建筑主体结构图示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6.建筑材料因材致用

材料是建筑营构之本,不借助有形的物质材料也不可能有千姿百态的建筑空间形式。由于古时经济、技术水平低下,大量建筑只能依托于自身所处环境的资源而建,而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材料决定不同的构造方式,不同构造方式又决定不同的建筑形式。从这一角度来说,乡土材料的运用也是建构乡土建筑地域特色的基础。资江流域独特的生态环境与气候条件给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当地居民在房屋营造过程中因地制宜,并对这些建材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搭配,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优良特性,建构了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建筑形式(见75页二维码内图14)。

(1)营木而构

木材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具有悠久的建造历史和相当重要的地位。由木材制成的柱、梁、椽、枋等一系列结构构件,通过巧妙的榫卯连接,成就了高度成熟的传统木构建筑体系。木材之所以在传统建筑中大受欢迎,主要是因为木材在竖向有很强的耐压性能,横置时有很好的抗挠曲性,形制优美、加工方便。资江流域森林覆盖率高,盛产木材,使得木材成为当地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该地区传统木构民居建筑中主要的结构形式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其中穿斗式由于省材、适应地形、灵活度高而成为资江流域传统民居普遍使用的结构形式。此外,穿斗式构架也因在当地民居中充分发挥了木材的力学性能,并被人们灵活地改进成为吊脚楼等形式,成为资江流域传统民居的一大特色。除了结构部分,传统建筑的围护部分、结构细部构件也多为木制,门、窗、栏杆等辅助构件也几乎都由木材加工雕刻而成。

(2)取石造屋

资江流域盛产石材,其石材种类主要有毛石、卵石及板石等。由于材料物理特性各异,因而其用途也有所不同,这些石材被广泛运用到民居各个部位。如为了不让墙体遭受潮气侵蚀以及雨雪冲刷,墙基础的勒脚多采用500—1000毫米高的石材砌筑;因该地区传统建筑均采用低层、高密度布局模式,巷道空间尺度狭小,为了避免建筑外墙被农耕劳作工具碰撞与摩擦,其墙体的护角通常采用坚固的石材,这种做法在保护墙角的同时,也有效防止了墙角潮湿气向上蔓延;为了防止房屋木构架受潮侵蚀,民居一般采用结构稳定又能承重的石柱础;为了应对空间气候性变化,天井大多都以石材进行铺砌,不但有利于排水也有助于保持房屋内的环境清洁。如此多变的砌筑方式、丰富的肌理质感充分显示了石料赋予建筑朴实而自然的品性和原始的气息。

(3)夯土作房

夯土建筑泛指利用未经焙烧的生土,仅对土质材料进行简单加工而修建的建筑。由于生土自身导热系数低,所以能够更好地实现隔热与蓄热的双重功能,利用生土做墙体,夏季能够将房屋与室外的高温隔离,使室内温度比室外低;而在冬季夜间,生土中蓄积的热量又慢慢扩散,使室温不会太低。再加之生土普遍直接获取于天然土体,就地取材节省了运输产生的能耗。由于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仅使用了物理方法,也无须进行化学加工与煅烧,因而生土在资江流域民居营建中也被广泛使用。资江流域的生土材料通常用于建筑墙体,土墙采取土坯砖或版筑两种形式。生土的使用使资江流域传统民居具有一种生长于大地的原始姿态,厚重而沉实。

(4)砌砖叠瓦

青砖与瓦在传统建筑营建中,往往超越了地域限制而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材料。青砖属于烧结砖,由黏土烧制而成,具有耐风化、耐水等特性。在资江流域,青砖作为建筑营建的主要材料,主要运用在墙体以及地面铺装,建筑部位不同采取的砌筑方法也不同,表现出极高的砌筑智慧。墙体的砌筑方式主要有平砌、立砌。踢脚部分多采用平砌,旨在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而墙身则多以立砌形式进行砌筑,从而形成空斗墙。另外,在一些民居建筑中,檐廊,院落室内、室外地面以及窗槛墙均普遍采用了青砖铺砌,不仅有效发挥了青砖的耐腐蚀以及抗雨水冲刷的能力,同时又借助砖材与砌筑方式的多样性提升了建筑的装饰效果,创造了相对舒适的人居环境。

7.建筑装饰意蕴深厚

装饰艺术是传统民居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趋向,反映了族人对安定祥和的家庭图景的憧憬。资江流域传统民居整体简洁、质朴,以实用为主,很少看到夸张、华丽的装饰构件,其装饰部位主要集中于宅门、窗户、梁柱、墙体、屋脊等主要空间处,起画龙点睛之用。

(1)宅门装饰

“宅以门户为冠带”,宅门作为民居的出入口,象征着住户的身份与社会地位,历来都非常受住户重视。资江流域传统民居的宅门主要由门钹、门神、门联、门楣和门匾等组成,从宅门的建造到宅门的神圣化、艺术化,都反映了资江流域人民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社会生活、艺术审美等。门钹常为金属制造,底座为正多边形或圆形“圈子”,中部“钮头”突起呈覆碗状,带有镂空装饰,中心挂金属片或圆环,钮头和圈子寓意吉祥富贵。资江流域人民每年春节都会贴上门神,由于门神具有特殊的寓意,因而村民常借此祈求全家祥和平安、吉祥顺意;门楣常用“喜(喜鹊)事连(莲花)年”“五福(蝙蝠)捧寿”“吉(鸡)庆有余(鱼)”等纹饰;门联与门匾实际都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传递了主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意象,或通过宣扬伦理纲常、道德品行来训诫教化族人,勉励族人耕读传家、光宗耀祖(见75页二维码内图15)。

(2)窗户装饰

资江流域传统民居窗户装饰常见有水纹、“万”字形花纹、云纹、卷草纹等,这些装饰符号都具有吉祥的寓意。除此以外,其装饰还会利用谐音取祥瑞之意。例如很多窗户上会饰以“蝙蝠”的图案,取“蝠”为“福”的谐音,表达福寿安康的寓意。这些符号和形象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地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物化(见75页二维码内图16)。

(3)梁柱装饰

资江流域人民对梁柱历来就有崇拜敬畏之心,他们认为作为竖向结构支撑的梁柱是通达上天的“通道”,采用上好的梁柱构筑房屋,能够赐福于家族子孙。因此,资江流域的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梁柱直接榫接。这些梁柱普遍采用木质材料,一般柱的直径与其高度之比大约在1∶9—1∶10之间,柱身为圆形,为了保证稳定性,柱的上部直径会略有缩小。其装饰主要集中在柱头与柱础,大致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单层式柱础装饰,主要有鼓式、覆盆式、铺地莲花式、祥兽式等;而另一类则是多层式装饰叠加,能够形成复杂多变的装饰图案。柱础的顶端形状有腰鼓形、平鼓形与铺地莲花形;中间础腰采用六边形或八边形;底部础基采用方形,常施以题材多样的图纹雕饰,主要有吉祥图案、花鸟或其他动植物以及反映资江流域民俗民情等的内容,精巧而不烦琐。此外,柱础的造型与组合也颇为考究,方柱多用方形础顶,圆柱多用鼓形础顶。例如在贺氏宗祠当中,其柱础就呈现出了不同层次感的浮雕,使得整个装饰造型更加逼真、生动(见75页二维码内图17)。

(4)墙体装饰

资江流域传统建筑中山墙造型有三种类型:山形山墙、马头形山墙、弓形山墙。山墙造型源自对“山”这个汉字以及自然山脉的象形解读,是资江流域自然崇信的物化结果。山形山墙中间三分之二与屋面坡度平行,在两端放平或者起翘。马头形山墙造型语言分为两种:其一,类似于传统徽州民居的“马头墙”造型,沿着建筑屋顶坡度跌落,有三花(三垛)与五花(五垛)之分。其二,山墙顶部两端翼角循建筑外侧向上起翘,更富有浪漫主义情感。弓形山墙又称作“猫弓背”,以猫弓背作为类比,形象地诠释了此类山墙的形态。无论是山形山墙、马头形山墙还是弓形山墙,均高出屋面,起到防风、防火的作用。笔者调研期间发现,山形山墙多见于传统民居类建筑,马头形山墙常见于祠堂等公共类建筑或传统“大户人家”(见75页二维码内图18)。

(5)屋脊装饰

资江流域传统民居屋顶均以小青瓦铺设,屋脊造型语言独特。在屋脊两端常用小青瓦及草木灰堆砌出状如牛角的起翘装饰。屋脊端头的牛角造型是资江流域人民图腾崇信以及始祖崇信的直接反映。除却屋脊两端之外,拦门门闩顶部以及建筑额枋端头也均以牛角造型作为装饰。屋脊正中设置“中花”,一般以灰塑或小青瓦来做造型。“中花”类似宝瓶,造型为莲花,富有吉祥的寓意(见75页二维码内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