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生态失衡
自然环境是传统乡村聚落产生和发展的依托,任何一个传统乡村聚落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环境而存在,生态环境所呈现的自然景观也是聚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资江流域85%以上的传统乡村聚落分布在山地以及丘陵地带,聚落选址受传统“风水”意识以及后期自组织调整影响,整体环境相对优越,但这种优越仅存在于传统生活模式中,是一种有规限、有条件的“优越”。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很多聚落出现大规模、快速的建设,这种无视聚落生态演进规律的建设,不仅破坏了聚落原有肌理,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归纳起来,自然环境生态失衡主要体现在自然调节机能破损、生态系统能量透支、生态网络关系破裂三个方面。
(一)自然调节机能破损
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受原生地形条件影响,聚落结构、道路交通组织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的顺应与利用,从而形成了聚落有机灵动的特征。然而随着人口增长与工程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原始山地地形的改造能力也得以全面提升。也因如此,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传统营建理念逐渐遗失,取而代之的是以空间拓展为导向,摒弃地域原生自然基底、环境容量的发展意识(图3-1—图3-3)。在许多规模较小、用地极为紧张的山地聚落内,为了最大限度地拓展更多的建设用地,往往对原生地形进行粗暴的填挖处理,直接将建设场地的丘陵与山体夷为平地(见104页二维码内图2),将河道、湖面全部填埋,严重破坏了聚落环境原本丰富灵动的空间特征。同时,在当前道路交通建设中,为追求运转高效,适应现代交通方式的需求,道路线型选择往往倾向于平直通达的方案,路幅宽度以及道路断面上出现逐步加宽、持续拓展的趋势(见104页二维码内图3),从而打破了原有立体形态的路网格局以及层次错落的道路关系。聚落山水遭受严重破坏,将致使地形变迁,自然土壤结构改变,物种多样性逐步减少,最终导致系统本身调节机能破损。自然系统相互关联且具有内在平衡与调整的反馈机制,当处于正常应力状态时,它们能够维持系统稳定,而当达到临界点,超出边界平衡条件时,就会触发剧烈的变化。[116]由于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长期大规模建设改变了原有地表结构,自然植被严重破坏,山体在雨水侵蚀下发生滑坡坍塌,地质灾害频繁发生。2018年,安化县大福镇发生滑坡事件,就是在坡积层上大面积填土以及在坡面新建实体建筑物所致。此外,聚落建设造成山体植被破坏,也会促进泥石流的形成。针对娄底市土壤侵蚀情况,水利部门进行了详细统计,数据显示其每年土壤侵蚀总量约为50吨,年度损坏土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千米,其中以新化县最为严重。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洪流,往往来势凶猛,大多为突然爆发,不但容易造成人畜伤亡,也会对聚落的山体、田地、房屋造成严重的破坏。

图3-1 2000—2017年湖南省人口总量变化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2 2010—2016年湖南省新增建设用地占用情况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3 2012—2017年湖南省建筑业增长趋势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营建过程中,为方便生产,人们的住宅与园地、菜地等农业生产空间混合交织布局,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呈现相互平衡的有机状态,自然环境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对人工空间的规模也有相应的承载容量。因此,聚落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即满足系统内生物的生存需要。同时,该系统还可以自动建造、自我修补以及自我调节,以保持聚落的动态平衡。而当前聚落规划与设计,在集约利用土地的导向下,突破聚落自然环境的空间容量,采取高强度、高密度的建设方案,构建“过度集中”的空间格局。这一趋势不但造成聚落空间膨胀,透支环境资源,也会相应地影响交通、日照、风环境、水环境等,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调节能力以及再生能力被破坏。
(二)生态系统能量透支
在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营建过程中,为方便生产,居住空间与农业生产空间(菜地、园地)混合交织布局,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呈现相互平衡的有机状态,自然环境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对人工空间的规模也有相应的承载容量。因此,聚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能够满足系统内生物生存的需要,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能够自动建造、自我修补以及自我调节,以维持聚落的动态平衡。而当前聚落规划与设计,在集约利用土地的指导原则下,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空间格局,对有限的用地空间施以高强度、高密度建设,突破了聚落自然环境的空间容量(见104页二维码内图4)。这一趋势不但造成聚落空间膨胀以及一系列相应的交通、日照、水环境以及风环境问题,也极大地透支了聚落所在的生态系统能量,破坏了其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再生与自我调节能力,进而造成难以修复的环境问题。
(三)生态网络关系破裂
资江流域独特的山水环境孕育了乡村有机的聚落空间格局。在其景观格局中,作为自然演进的重要产物,原生景观斑块中的地域性植被系统以及原生物种保持着极强的适应性,从而共同构建了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群落。[117]然而随着聚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原本有限的土地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聚落规模,因而聚落原有山水田地、河湖水系、自然湿地不断遭受蚕食和侵占。聚落绿地总量不断减少,景观斑块要素彼此隔离,无法形成有效的生态联系。[118]利用GIS技术对整个流域空间展开分析,不难发现此区域目前现存的山脊景观绿地以及边坡大多都呈现出孤立、分散的状态,这些山脊以及边坡大多为生物物种生态传播以及流通的重要廊道。这种不断占领、侵食、破坏聚落绿化空间的行为,会造成聚落生态网络的破碎化,从而导致聚落生态系统的失调(见104页二维码内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