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空间的优化调适
资江流域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得街巷风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识别性。其空间最具价值的历史信息主要体现为突出的空间结构、合理的平面形态、宜人的空间尺度以及独特的空间氛围。因此要使街巷空间的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其保护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街巷组织结构的保护
传统乡村聚落的街道网络系统,是组织各功能区交通的重要环节,也是构成聚落空间的基本骨架。[150]因此,唯有充分认识传统街巷的平面形式,掌握聚落街巷的历史演变规律,分析各类街巷与建筑间的组合关系,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控制街巷尺度与线形、严格建设管理与修缮维护,才能更为有效而科学地对路网格局进行全局性、整体性延续与保存。
在山地因素作用明显的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中,主要有树枝状、棋盘网格状、鱼骨状与无规则状等街巷平面形式。树枝状、鱼骨状街巷主要由一条主街链接若干巷道,对于这种类型的街巷,应重点分析主街形成原因以及发展过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延续方向;对于聚落以多条主街为骨架的街巷,街巷之间有的彼此连通,有的则采用尽端式,在保护中要注意理清街与街、街与巷、巷与巷之间的关系,把握每条街巷的历史演化过程,再确立延续方向。例如梅山村为了适应旅游发展,保留了明清时期的主要街巷路网,同时,为顺应传统路径的延伸方向还植入了新的街巷系统,使得“新”与“旧”达到了有机统一的效果。
综上所述,传统街巷组织结构的延续,同样代表了传统空间秩序的延续,避免了大规模聚落更新改造,为采取“局部整治”措施奠定了基础。
(二)街巷空间形态的修复
针对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街巷系统整体性的保留,不但要保留街巷原有的形态结构,还要保存其宜人的围合界面、亲切的尺度,以及街巷名称和故事等文化内涵(见154页二维码内图6)。[151]凯文·林奇曾经说“街道的可识别性是其连续性”,一条连续的街巷是人们对街巷感知的意象基础,其中就包括了建筑风格、环境意象和空间的连续。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环境意象,这些意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保护时应充分加以保留和强化。其形态修复主要包括三方面:街巷底界面、街巷侧界面、街巷顶界面。
1.街巷底界面
传统乡村聚落街巷的地面铺装是其底界面。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街巷底界面一般采用当地卵石、青石、条石铺装,其形成伴随聚落的发展,至今石板路仍以其最初的形态记载着聚落的历史,因而石板路也最能体现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的传统风貌。因此,在具体保护过程中,首要工作在于对原有街巷路面的保护,以此防止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所带来的损坏;同时还要按照原有尺度、材质、铺砌方式有效地修补或更换原有的局部路面,动态性地完成磨损路面的修补,尽可能地保持传统街巷底界面的延续性,保持与街巷建筑的风貌协调,增强街巷的连续性(见154页二维码内图7)。
2.街巷侧界面
街巷空间特色之所以鲜明,源于其临街建筑立面的连续性。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街巷建筑都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下而上”生长而成的,其建造的年代、风貌完整性等各有不同。受现代文化浸染以及建筑风格多元化影响,聚落新建建筑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街巷传统风貌的破坏。而传统乡村聚落历史建筑因为历经几十甚至几百年的岁月,建筑按照一定的肌理、脉络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聚落区域形态,所以针对街巷个别历史建筑的破损倒塌,可以将街区格局与脉络作为有序的“轨道”系统,对缺失或破坏的空间按照碎片整理的方式,以原来的尺度和格局放入街区轨道系统,从而延续街区的脉络肌理。[108]此外,在无法获得原有建筑详细资料或者原有建筑本身破坏街区风貌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原址周边的建筑单元提炼后移植到重建地址。这种类似复制、填补的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街区形态特征(图5-9),减少新碎片的突变,以保守而稳妥的方法使碎片与聚落融合。此外,色调也是体现聚落传统风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街巷侧界面色调的统一也是聚落历史文脉传承的重要一环。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街巷空间色彩质朴淡雅:褐红色土墙、青黛色石板路、灰色瓦顶、白色泥墙统一于和谐的冷灰色调之中。由于材料通常是决定传统街巷界面色调的主要元素,因此对于街巷新建部分,应尽量减少使用铝合金、玻璃、不锈钢等现代材料,而应该加强本土材料的使用(见154页二维码内图8)。

图5-9 街巷空间形态的保护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街巷顶界面
两侧建筑的高度和尺度是影响街巷顶界面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传统街巷保护实施过程中,除了要对保护范围内的建筑进行高度控制,还要控制视线通廊内的建筑高度。而其高度分区控制要以聚落特质、现状研究与分析为基础,依据保护范围及建筑高度对聚落风貌、景观的影响,再确定各区建筑限高,确保视线通达,以保护聚落整体视觉关联性。
(三)街巷空间尺度的控制
街巷尺度首先是由街巷功能所决定的,由于每个聚落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其街巷空间尺度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于资江流域传统乡村聚落街巷空间尺度的控制,首先要对空间进行测绘,依据调研数据进行分类控制。街巷空间尺度主要由两个要素构成,分别为历史建筑高度(H)与街道宽度(D)。基于此,依据街巷宽度对建筑檐口高度实施控制是街巷空间尺度控制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主要采用分区控制法,即面向不同的保护区域,采取不同的建筑高度控制策略。其中对核心保护区应采取严格的高度控制策略,确保其D∶H值能够处于0.5—2之间;对于外围区控制,要系统分析其视觉通廊,相对放宽控制,为了避免街巷尺度以及轮廓线受损,要防止街巷内部或两侧出现大体量的新建建筑;且聚落新区内新建建筑层高尽量控制在两层到三层,将传统的坡屋顶造型有机延续下去,确保新建筑的空间轮廓线与老街的天际轮廓线彼此相互呼应。
(四)街巷场所氛围的复苏
在传统乡村聚落中,每个街巷场所均是一定意义的容器,而在聚落演进历程中,各种各样的历史活动以及频发的社会事件,无疑丰富了这些容器的文化内涵,进而逐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街巷空间场所。基于此,对于街巷空间场所的保护,场所氛围的协调是关键。在具体规划设计中,不但要寻求街巷场所肌理与其生成机制的协同,还要把握空间氛围与其场所精神的协同(见154页二维码内图9)。
地域精神重塑的前提在于对聚落场所肌理的保护,因此,在传统街巷形态与其现有使用职能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街巷保护实施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尽量保持其固有的历史肌理,对聚落街巷肌理进行整体性保护。
此外,在聚落街巷场所保护过程中,物质层面的肌理保护仅是街巷空间保护的基础,而人文内涵的延续才是街巷空间保护的重点。因为,聚落每一个场所空间都蕴藏了聚落发展历程的重要文化信息与历史信息。聚落街巷场所精神的营造,主要是指营造聚落所散发出来的“氛围”,需要在场所空间融入聚落相关的生产、生活文化信息。[152]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开展民俗活动,再现历史场景,有助于实现场所精神的重塑以及文化信息的传承。例如,在黄沙坪村街巷广场中,广场的石雕以及多彩的民俗活动,都丰富了场所空间的历史记忆,并有利于场所精神的营造。直至今天,这些街巷仍然承载着聚落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记忆,有利于展示传统文化以及聚落特有的行为方式。同时,聚落街巷场所精神也应具备一定包容性。随着社会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原生街巷场所空间被不断注入新的意义,在多种文化机制驱动下逐步形成新的场所空间,延续聚落的精神以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