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感流动
一如上述,人物面对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辩证的矛盾运动,一般总是存在着不满意、不协调的一面。这样,环境往往对人会产生一种压力,甚至是严重的压力。人在这种压力面前,必然会主动采取措施,对环境施加影响。由于环境的变化,人物关系的变化,人物也会产生应对上的变化;人物在应对上的变化,又推动了环境和人物关系发生新的变化。这种互动所引起的双向变化,一来二去,彼此推动,不断循环往复,表现在人的精神上,更多的是情绪的喜怒哀乐,即情感如水波般流动不居的生动呈现。宋代哲学家张横渠说;“心统性情”(这里的性情是一回事),意思就是说,人的心灵统领人的情感。如果把这个意思倒过来说,即经由人物的情感能够洞察人的内在心灵的秘密。由此可见,揭示人物情感对于塑造人物是多么重要!在戏剧创作中,许多作品人物的情感总是处在一个层面上,不丰富,无变化,原因就在于作者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人的丰富多彩的情感,原是蕴含在人与环境,人与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的,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经由展示人与环境,人与人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表达人物复杂的情感,进而可以窥探人物心灵的奥秘,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艺术作品与观众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必须依托人在与环境,人与人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所表达的复杂情感来进行的。一台戏,从情感的角度来说,它就是一个完整的很有人情味的情感链。如;
由郑怀兴编剧、周至县剧团排演的秦腔新编历史剧《关中晓月》,就写得很有人情味。慈禧太后逃亡到西安,要拘捕关学大儒刘古愚。如果要挽救刘古愚的生命,说服慈禧太后就十分关键。主人公秦商女为了接近慈禧太后,慈禧想喝牛奶,她就想方设法给她送。打通某些环节需要花钱,她甚至不惜自己的家底,终于见到慈禧。作品描写秦商女面见慈禧一场戏,就极具丰富的人性情感。她和慈禧太后都是单身女人。秦商女就先从女人这个话题开始,说女人的恓惶,道寡妇生活的难场,说着说着,竟然和慈禧气味相投,慈禧认她为干女儿,她称慈禧为母亲,竟表现出一种浓浓的母女亲情。和慈禧把关系拉到这个份上,要慈禧对刘古愚手下留情,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把一个浑身充满了正能量的人物,和历来在人们心目中是反派人物的慈禧太后的关系,描写到这个份上,恐怕一般编剧不会这样来写。但是我们想一想,秦商女这样做,意在保护一位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她有意与慈禧走得如此亲近的疑虑,便都冰解冻释了。
剧本描写人物,就是要描写人物情感的变化。如果一部戏,从头至尾,情节在发展,故事在变化,人物情感水波不兴,没有进展,没有积累,描写不出人物的情感流程,至少不会是上乘之作。有的戏剧作品也描写人物情感,但情感是支离破碎的,不是整一的,也不行。所谓支离破碎的情感,就是作品不是一个完整情感概念的直观,即在作品情节发展过程中,能抒发情感的时候,就抒发一通。只知道作品要重视情感的表达,不知道人物情感是一个完整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