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清除艺术创作的“极左”遗风
“文革”时期,不重视人,践踏人性,戏剧舞台以塑造高大全人物形象为己任,有着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如今,尊重人格,生命至上,再把人当神一样来写,就与时代生活格格不入了。也许有人会提出,如何看待延安革命文艺传统。延安革命文艺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是现代文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要充分认识到,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讲话》的号召,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创作了大量革命文艺作品,对于“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我想,如果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视角去考察,它应该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做出的特殊的人性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
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17]
戏剧家马健翎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也就是由于在马氏身上体现了这方面的意义。尽管如此,笔者还是愿意从人性的角度,赏析马先生的作品。把文艺当武器,是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文艺现象。但是,正如我在一篇文章中所比喻的;
文艺就像一把椅子,本来是为人坐的,当有坏人入室抢劫之时,顺手提起来也可以抵御强盗,可是作为武器用过之后,它的作用还是为人坐的,还得恢复它陶冶性情滋润人心的作用。如果在建设和谐社会期间,依然把它作为工具甚至武器来用,是会出问题的。[18]
“文革”期间,“四人帮”利用文艺篡党夺权,就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尽管在理论上,文艺创作的这种“极左”思潮已经得到了清算,但是,这种把文艺作品作为工具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并未根除。前面列举的数种违反戏剧创作规律,不从人性出发的诸种视角,大约就是这种惯性思维、“极左”思潮的影子,尽管其出发点是可爱的,美好的,大公无私的。
在新的时代,为了创作真正面向人说话的优秀戏剧作品,构建人的美好心灵,实现人的现代化,让我们从人性出发,积极投入戏剧创作这一精神实践活动吧!戏剧创作从人性出发,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毫无新意;但有时候,旧话搁置久了,再重新提起,反倒是新颖的。
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剧照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供稿)
【注释】
[1]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82页。
[2]〔美〕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7页。
[3]朱国庆;《艺术原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4]徐晓钟;《导演艺术论》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38页。
[5]〔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译者前言,刘大基、付志强、周发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88页。
[7]易中天、于丹;《从星空到心灵》,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第24页。
[8]易中天、于丹;《从星空到心灵》,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第24页。
[9]《齐如山国剧论丛》,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56页、第258页。
[10]《齐如山国剧论丛》,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56页、第258页。
[11]文化部艺术司编;《2004—2005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论评》“程婴救孤为何叫好又叫座”,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12]《鲁迅全集》之《三闲集·文艺与革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7页。
[13]傅瑾;《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67—68页。
[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3页。
[15]傅瑾;《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6—48页。
[16]〔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8页。
[18]胡安忍;《从人性出发》,陕西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