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历史人物折射现代人的心灵历程
我们为什么要新编历史剧,说到底,是人为了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在戏剧作品中,人自己将自己作为描述的对象,人站在舞台上自己表演自己,其本质就是我们人将自己的精神心灵创作成为一种可感形态,以供人观照。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
这样,心灵就在它的主位变成自己的对象。[26]
由此可见,新编历史剧要出新,就要从人身上去出新。作为一名剧作家,在研究历史的同时,还要善于观察在大时代背景下,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的变化,各种人在精神前进的征程上,情感的矛盾与困惑,心灵的震荡与回声,精神的痛苦与欢乐,意志的不屈与抗争。因为现实生活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历史生活的承继与发展。现实中的人,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历史繁衍,而且是人类历史精神的一种接续与完善。人自身在前进道路上的一切精神现象,都可以在历史上一定时代特定情境中的人物身上找到某种相通之处。于是依托历史人物以历史故事的方式,将创作者的人生感受表现出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新编历史剧也是现代戏;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新编历史剧也可以塑造新的人物形象。塑造新人形象并非现代戏的专利。问题是,我们不少从事新编历史剧创作的剧作家,不善于研究现实生活,不善于观察时代的变化,热衷于从浩瀚的历史生活中淘宝般寻找自认为可以写成戏的人和事,这样写成的戏,便很难出新。只有从精神上将现代人与历史上的人和事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打开新编历史剧出新的通道。
话剧《白鹿原》剧照 (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供稿)
【注释】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9页。
[2]左青;《很欣慰能讲这样一个温暖的故事》,《西安晚报》2016年10月29日。
[3]左青;《很欣慰能讲这样一个温暖的故事》,《西安晚报》2016年10月29日。
[4]〔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页、第40页。
[5]〔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页、第40页。
[6]〔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0页。
[7]傅瑾;《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8]〔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7页、第48页。
[9]〔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7页、第48页。
[10]〔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8页。
[11]毛时安主编;《生命档案———陈薪伊导演手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8页、第29页。
[12]毛时安主编;《生命档案———陈薪伊导演手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8页、第29页。
[13]〔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1页。
[14]〔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1页。
[15]徐晓钟;《导演艺术论》(上),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3页。
[16]《朱光潜谈美》,金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17]〔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2页。
[18]傅瑾;《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19]《齐如山国剧论丛》,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92页。
[20]傅瑾;《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21]傅瑾;《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22]傅瑾;《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23]杨志烈、何桑;《中国秦腔史》,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24]〔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页。
[25]〔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页注释2。
[26]〔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