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性格的坚定性

(四)人物性格的坚定性

人物的性格再丰富,内心再复杂,但不能像浮萍一样游移不定。我们有的作品中的人物就缺乏一种坚定性,是游移不定的,给人的感觉是,不知道作者要写这个人物的什么东西。甚至有的人物的行为,做出来的事情,都是互相矛盾的。人物性格的坚定性,即通常所谓给人物定个位。当然,黑格尔所讲的人物性格的坚定性,是指人物持守的一种正能量的坚定性,一种情致的坚定性。他明确指出;

至于真正的性格,一方面须抱有具有重要内容(意蕴)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要坚持这种目的。……性格的基调就在于这种坚定和稳实。[37]

这里的“重要内容(意蕴)”,指的就是情致,“心灵的最高旨趣”,“人类的最深刻最普遍的旨趣”。人物性格为什么要坚定,因为它标示的是对于一种情致的持守。他还以古希腊悲剧为例,说人物可以束缚在枷锁上,抛弃生命,但不能丧失自由。这种自由,指的就是某种情致,某种精神旨趣。当然,人物在特定情境中,时常会表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的矛盾心态,不能被视为情致的缺失,性格的不坚定。因为人物复杂的矛盾心态,本身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人物主要情致在心灵之中与其他性格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正常现象。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黑格尔对那种软弱,忧伤,幽暗,萎缩的人物性格,不大喜欢。尤其是对当时一些作家艺术家以滑稽的态度,表现人物颓废心态的艺术,是极其反对的。说这种滑稽的态度和颓废心态,就是高贵、伟大、辉煌的东西的自毁灭,凡是对人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都被它们变成一种空无。而且极其愤慨地说,凡事不能坚持重要的目的,而轻易地抛弃这种重要目的,让这种重要目的自归于毁灭的人就是写不道德的坏人。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戏剧人物的情致,往往是在矛盾冲突中来表现的。黑格尔主张,戏剧矛盾冲突应该是正面力量和正面力量的冲突,通过冲突,人物各自克服了自身的局限性,同时又各自保持了正确的东西,在更高一级的层面上达到和解。他的戏剧冲突观,显然是有局限性的。事实是,正能量的东西时常是在由于精神差异所形成的矛盾冲突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对于生活中负面的东西,黑格尔不是没有看到。他也看到了。他说;

在人心中动荡的推动人动作的那些情欲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对戏剧体诗人应该是一目了然的。这样,普通眼光所视为由黑暗,偶然和混乱统治着的东西对于诗人(指剧作家)却显示出绝对理性对实在界的自我实现。[38]

他的意思分明在说,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为剧作家,心中应该是有数的,还是要去表现普遍力量在人物心灵中所形成的情致。即使是负面的东西,在剧作家那里,“却显示出绝对理性对实在界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说,表现人物的情致是主要的,实现一种理性是主要的。生活当中尽管存在那些黑暗的偶然的混乱的东西,但在艺术作品中,还是要表现正面的力量。

秦腔传统戏《王宝钏》剧照 (表演艺术家李娟饰演的王宝钏)

【注释】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页。

[2]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6页。

[3]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207页。

[4]〔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2页。

[5]〔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6页。

[6]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0页、第473页。

[7]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0页、第473页。

[8]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93页。

[9]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94页。

[10]傅瑾;《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11]傅瑾;《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12]傅瑾;《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

[1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6页。

[14]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26页。

[15]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7页。

[16]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8页。

[17]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5页。

[1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丁科民主编,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20][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脱窠臼”。

[21]〔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付志强、周发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

[22]《齐如山国剧论丛》,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56—257页。

[2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79页。

[24]〔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18页。

[25]〔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6页。

[26]〔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4页。

[27]徐晓钟;《导演艺术论》(上),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28]徐晓钟;《导演艺术论》(上),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页。

[29]〔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0页。

[30]〔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2页。

[3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6页、第298页。

[32]〔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6页、第298页。

[33]〔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34]〔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1页。

[35]〔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5页、第304页。

[36]〔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5页、第304页。

[37]〔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5页。

[38]〔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