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人是目的的观念
康德说;“要把人当作目的看待,绝不要把人当作手段使用。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应该以人自身为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传达某种观念的手段。”[16]
戏是描写人的,也是写给人看的。人是目的本身而不是手段,人是人自己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戏剧是人生的戏剧,为人生而创作的戏剧作品就得感动人,而最能感动人、能撩拨人的内心情感的东西当属人性。在戏剧舞台上,我们习惯于从题材上把戏剧分为三类,即新编历史剧,改编传统戏和现代戏。其实,从塑造人物形象、为今天的观众而创作来考虑,不管是改编传统戏,还是新编历史剧,抑或是现代戏,都是现代戏,都是为了给现代的人观看的。如此看来,戏剧创作其实是一个实现戏剧现代化的概念,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人物形象的现代化。而实现人物形象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塑造人物要从人性出发。要看到,在现代化环境下的观众,是回归了人性的观众,是最讲人情味的观众(曾几何时,我们的观众是被严重政治化了的,如大讲阶级斗争年代的观众,“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观众)。只有从人性出发,表现人在与环境,人与人之间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中丰富的情感,生生不息的精神状态,人所独有的文化意味,才可能与今天的观众平等对话,才可能使作品在与观众平等对话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活的进步而进步。在第一章中,我们提到的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就是一个戏剧现代化的有益探索。其特征就是从人性出发,把一个年久的故事放在现代化的情境中,放在钢琴合唱团那种极具人情味的和谐氛围中,与观众进行平等对话。传统戏,毋庸置疑是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保护好,传承好。保护传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传承而传承,而是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古为今用”。至于如何创新,就要做好现代化这篇文章,就得从人性出发,不能像传统戏那样,人物类型化,形象脸谱化,内容上的高台教化,一句话,有赖于人物形象的人性化。推而广之,所有艺术作品的现代化,也无不如此。在传统戏中,人物是类型化的,脸谱化的。类型化脸谱化是怎样形成的?据说从前看戏,不是在现在现代化的剧场里,是野场子,在露天,观众与戏台的距离是比较远的,加之观看舞台演出的环境比较嘈杂。为了帮助观众分清舞台上各色人物的善恶美丑,渐次形成了戏剧人物的类型化和脸谱化。如果是这样,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的变化,剧场的室内化,我们就有责任把更加人性化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