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矛盾冲突的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九、戏剧矛盾冲突的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戏剧作品矛盾冲突的形态异常单调,且司空见惯,写不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真实复杂的情味儿。譬如,提到改革,作品中于是就出现了勇于改革与思想保守的矛盾冲突;说到诚信,作品中于是就出现了诚信做人与弄虚作假的矛盾冲突;惩治贪官,作品中于是就出现清廉与腐败的矛盾;倡导城镇化,于是就出现搬迁与抗拒搬迁的矛盾;说到扶贫,就是扶贫干部和懒汉之间的矛盾。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品矛盾冲突的内容,好像是由党和政府的文件制定的。对党和政府的文件精神保持敏感,当然是正确的,但具体到作品的矛盾冲突大概就不能这么简单和庸俗。这反映出一个问题;某些戏剧创作还没有真正地步入生活,没有真正地深入人的精神和心灵。人的心灵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丰富的领域,戏剧舞台上的感性形态相应的是千姿百态的,矛盾冲突的可看样式无疑是无限多样化的。这种千姿百态的感性生活形态,说到底,是人自身精神心灵上的无限差异性。而这种精神心灵的无限差异性,有待于我们剧作家的一双慧眼去发现。仍然说扶贫为题材的戏吧,一旦涉及人的心灵领域,生活形态将是极其新颖的。这里以一名文化馆干部写的一个小品为例,说明以扶贫为题材,完全可以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全新之作。这个小品叫《培训》,描写上级要来考察扶贫干部工作情况,扶贫干部根据村委会主任的安排,“培训”一位70多岁的老太婆如何应对上级领导提问的小故事。作品的戏剧性就在扶贫干部赵文正“培训”李彩娥老太太之间展开;

赵文正:“姨,那我就问了,你家几口人?”

老太太:“就我和那个傻儿子么!”

赵文正:“好,两个人。姨,我再问你,你家几亩地?”

老太太:“(小声嘀咕,咋跟学生考试一样)这个,我还不太清楚。”

赵文正:“(急伸出四个手指头)千万不敢这么说,你记住,咱是四亩地,你和你儿子海娃一人两亩!”

赵文正:“姨我再问你,今年你家享受了那些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老太太一下发蒙了。于是,赵文正把啥叫转移性收入,解释了一大串。李老太太干脆捂住耳朵,摇头,说:“别说了,你说了也白说,我记不下!”

赵文正于是又从简单问题开始:“姨,帮扶你的干部叫啥名字?”

老太太说:“那不就是你么?”

赵文正说:“姨,我叫个啥?”

老太太还真没有认真地记过他的名字,为难地,就是想不起来。

赵文正着急了,说:“你看,都帮扶两年多了,姨连我名字都没记下,姨你好好想想,我问你,我对你家咋样?”

老太太就像赵文正给她解释转移性收入一样,说了一大串赵文正为她家做的好事。于是,赵文正就制止她,教她怎样记住自己的名字。说自己是百家姓“赵钱孙李”的第一个。

一会儿,村主任来检查“培训”情况。

村主任问:“老人家,你家几亩地?”

老太太:“两亩。”把自家土地数说成了人口数。

赵文正急忙纠正一番。

村主任又问:“你家几口人?”

李彩娥:“四口人!”又把人口数说成了土地数。

村主任问:“你的帮扶干部叫什么名字?”

李彩娥张王李赵地想了一回,想到包文正,终于想到赵文正。

村主任又问赵文正的电话号码,老太太被问得实在不耐烦了,就扫地,故意给他身上扬土。

村主任认为“培训”效果很差,问题还很大,要补课。老太太一听,生气地用笤帚指着村主任:“啥?补课!不补!补也记不下!帮扶干部既要顾单位的事,还要操心我们这些老弱病残的贫困户,唯独不能顾全自己家里的事。人心都是肉长的,说句良心话,文正对我好不好,我心里跟镜儿一样明,我今天答得好能咋样,答得不好又能咋样,如果拿这评说干部的帮扶成绩,那就是个大瓜怂!”

小品以辛辣的笔调,讽刺批评了做表面文章不注重效果的形式主义作风。同样以扶贫为题材,但作品的矛盾冲突非常新颖独特,情趣盎然。李彩娥老太婆和扶贫干部赵文正以及村主任王栓劳之间,这种精神上的差异,就使得作品所表达的完整的精神情感概念,远远超越了题材自身。

黑格尔作为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在《美学》中关于戏剧矛盾冲突的观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考。当然,他也有他的局限性。他关于矛盾冲突最为著名的是他的悲剧理论。他认为悲剧冲突的双方,都持有正确的一面,又都带有不正确的一面,通过矛盾冲突,双方以毁灭的形式,正确的一面得以保留,不正确的一面得以克服,从而达到一种永恒正义的胜利。可以看出,为了表达他所谓的理念,不分青红皂白,他对矛盾双方采取了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关于喜剧,他认为,矛盾冲突在于戏剧人物所追求的目的和所追求的手段之间存在不协调,是南辕北辙的,令人感到可笑。由于喜剧的矛盾冲突背离了他所谓的理念,于是他断言,从喜剧开始,艺术将走向灭亡。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黑格尔对其矛盾冲突的分析应该说是深刻的细密的。但是,由于他所谓的理念,本来就是一个虚空的东西,同时,他把当时反动的普鲁士政权视为他这种虚空理念的具体体现,所以,建立在这种虚空理念基础上的冲突理论,显然是脱离实际的,是为当时的反动政权服务的。由于他执着于虚空的绝对理念和反动的政治立场,就使得他对正剧万千变化的矛盾冲突形态持否定态度。他说;

这种中间剧种有时以市民生活和家庭范围里动人的情景为主题,有时描绘骑士风……它的主要题旨是道德的胜利。它往往触及金钱和财产,等级的差别,不幸的恋爱,下层社会小人物的毛病和气质,总之,每天到处都摆在我们眼前的事物,不在舞台上也可以看到。[20]

这里所谓的“中间剧种”,应该指的就是正剧。他觉得正剧所描写的是市民小人物,家庭生活,骑士风尚,金钱财产,男欢女爱之类东西,“不在舞台上也可以看得到”,没有必要再去描写。接着,他对正剧矛盾冲突所体现的精神情感进一步进行评论;

在这种有道德倾向的剧本里,善人总是胜利,恶人总是遭到谴责和惩罚,否则就是悔过,所以戏剧的和解就在这种道德的结局,使人皆大欢喜。[21]

这就是说,正剧的矛盾冲突及其结局,表现的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兴趣,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取向,而不是他所谓的理念。最后,他对正剧矛盾冲突的后果做出概括,指出;

这种道德观点愈成为戏剧的中心,结果一方面人物性格所结合的那种情致和目的就愈不是本身具有本质性的,另一方面人物也就愈不能坚持和实现自己的性格。[22]

这就是说,正剧的矛盾冲突如果把这种日常生活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作品中人物的情致就不可能体现理念了,人物的性格也就不执着于理念了。

如果说,我们对黑格尔所谓的理念,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进行阐释,即他的所谓理念是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得来的,就会发现,黑格尔所描绘的戏剧走向没落的“乱象”,正是戏剧走向生活,获得新生的可喜景象。戏剧创作离开虚无缥缈的理念,投入到生活的怀抱,从生活之中汲取营养,这就决定了戏剧矛盾冲突的多样化个性化特征。黑格尔所谓乱象,其实它乱就乱在戏剧离开理念而开始聚焦于人这个主体。人是十分复杂的,人本身就决定了戏剧矛盾冲突的复杂性,多样性。哲学家张世英说;

物是有规定性的东西。由于物与他物的关系各式各样,物的诸多规定性也会彼此不同。[23]

他还举例说,水与铁发生某种关系,表现了水有使铁生锈的规定性,水与植物发生某种关系,表现了水有滋润植物的规定性。人也是有诸多规定性的,尤其百人百性,人的规定性将极为复杂,戏剧的矛盾冲突将无限多样。马健翎创作的小戏《十二把镰刀》的真实旨趣,就是通过王二和桂兰打十二把镰刀这个假象,展现小两口由于观念的差异,所体现出来的自由情趣。这类戏看似没有冲突,其实是有冲突的。只是冲突不是对抗性的,而是人物与人物精神上的同中有异,形成一种趣味性。人是个性化的人,其观念是个性化的观念,其行为是个性化的行为,这就决定了一个作品矛盾冲突的特殊性,独特性,精神内容的新颖性。

戏剧冲突的多样性,来自生活的多样性。生活是“日日新”的,这就决定了戏剧的矛盾冲突不会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是,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绝对与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不是一回事。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区别,就如同现实生活同艺术作品中的生活的区别一样。

话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供稿)

【注释】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6页。

[2]〔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6页。

[3]〔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76页。

[4]〔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15页。

[5]〔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4页。

[6]〔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2页、第43页。

[7]〔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2页、第43页。

[8]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39页。

[9]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41页。

[10]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5页。

[11]〔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91页、第315页。

[12]〔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91页、第315页。

[13]〔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2页。

[14]〔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2页。

[15]〔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2页。

[16]〔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37页。

[17]〔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1页。

[18]〔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1页。

[19]〔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1页。

[20]〔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0页。

[21]〔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0页。

[22]〔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0页。

[23]张世英;《黑格尔〈小逻辑〉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