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实中发掘新意
讨论新编历史剧,仍旧从黑格尔的《美学》谈起。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大师,他的《美学》可以说是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在艺术理论上的具体运用。但是,他的哲学体系历来受人诟病的是“手足倒置”,即颠倒了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比如说桌子,他从他的“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在人的头脑中先有桌子这个概念,然后才有被我们称之为“桌子”的那个桌子。再比如说水杯,也是先有人头脑中水杯这个概念,然后才有被我们称之为“水杯”的那个水杯。把这个意思扩而大之,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人把它建立起来的,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这个秩序是人所赋予它的。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格拉说;“理性统治这个世界。”以此类推,世间的万事万物,是人的头脑给的。他的这种“手足倒置”的哲学体系之所以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严厉批判,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忽视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忽视了所有精神现象都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果。可是,黑格尔用他的这种“手足倒置”的哲学体系分析文艺现象,得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结论,却有它的精彩之处。如果说,我们不去纠缠他的“手足倒置”的哲学体系,只就他为艺术所下的这个定义本身来看,的确道出了美的艺术创造的规律,道出了艺术创造的真谛。他认为,美的艺术就是理念,就是让读者观众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理念。再以通俗的语言引申一下,艺术就是作家艺术家以自己强烈的主体性意识,通过艺术创造,用感性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人的思想情感,用活生生的生活形态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容,用千姿百态的世俗人生所叙说的一种人生况味。为了说明艺术如何使人在外界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他还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这种需要贯穿在各种各样的现象里,一直到艺术作品里的那种样式的在外界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1]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这个男孩把石头抛在河里,并以惊奇地神色去看自己的这个“作品”,就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体现了依据自己的“需要”去创造的思想。这种依据自己的需要,在外界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的思想,贯穿在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里,当然也贯穿在戏剧创作的艺术创造里。据此我们说,作家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自身那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对于创作一部艺术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部艺术作品生命的来源。一部戏剧作品的生命,是剧作家包括二度艺术创造的艺术家赋予的。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面对一个题材,一定要用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来处理它,浸润它,统领它,对它实施一种精神的灌注。由此,就引导出本章的话题;
新编历史剧贵在出新。
为什么要把这个话题作为专题来讲呢?这是因为,在我们目前新编历史剧创作领域,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主创人员创造意识淡薄,导致作品从精神意蕴到艺术呈现缺乏新意,给人以陈旧厌倦之感。
新编历史剧,贵在新编,贵在新编中出新,贵在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描写,塑造出新的人物形象,传达出创作者对于生活的一种新发现,一种新感受,一种新体悟,一种新信息。出新,是对新编历史剧以至于包括所有艺术作品的创作在内的一个根本性要求。一部作品,出不了新,严格地讲,是不能称之为创作的。许多编剧时常对笔者说,他准备写某某题材,能不能写,征询我的意见。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不管写什么,能写出新意,就是好作品。题材遍地都是,要出新就难了。就说写丝绸之路这个题材吧,自从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之后,可谓戏剧创作的热门话题,各式各样的舞台艺术作品大量涌现。从出新的角度,我很乐意介绍两部舞剧;一部是由陕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丝绸之路》,一部是由西安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传丝公主》。两部舞剧可以说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舞剧佳作。前者以其现代意识标新立异,后者则以守望传统独树一帜。两者尽管艺术风貌相异,但都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表现了博大包容的人文旨趣。
看到“丝绸之路”这个剧名,你也许瞬间会产生不想去看的念头;一个司空见惯的题材,一席之地的舞台,如此无边无际的话题,能表达什么?又能如何表达?你甚至会联想到,当年甘肃省歌舞剧院创排的《丝路花雨》,也是在写丝路,但重在“花雨”二字。“花雨”是一种文化的创造,一种艺术的创新,内容非常聚焦。你这个丝绸之路,能弄个什么玩意儿?亟待看完演出,你不禁眼前一亮,竟全然打消了进场时的疑虑。《丝绸之路》这个舞剧,带给人的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它的内容和形式,浑然一体,新颖奇特,耐人回味。
第一,该剧颠覆了“剧”的讲述方式。
舞剧是很高雅的艺术,是高度诗化的艺术。它在我国诞生比较晚。在样式上,主要是舞蹈、戏曲、音乐的有机融合,当然还有其他艺术形式参与。除过舞蹈,“剧”应该是舞剧诸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剧”,一般说来,应该有人物,有情节,有一个完整故事。该剧不是这样。它彻底颠覆了这个传统样式,完全淡化了具体的故事线索,而是以一种穿越上下千年的广阔视野,以一种文化符号的方式,将丝绸路上的各色人等,置于同一条路上,相衬共生地熔于一炉。这样一种博大的视野及其结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第二,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是这个作品内容宏阔,精神空灵,意境高远。
作品淡化甚至漠视的是故事情节的叙述,注重的是行进在同一条路上的各色人等的情感表达。主创人员在剧中所设计的那七个“者”;引者,护者,行者,和者,市者,使者,游者,极具匠心,颇有意味。它从纵横两个方面,几乎涵盖了人类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所有身影。作品悠长的意味,不仅仅在于展示他们是人类物质生活道路的开拓者,创造者,更在于他们在行进的道路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丰富而多元的精神和情感。路是具象的,韵味是无穷的。路是由人开创的,开路之人的人生体验更有精神上的开创意义。
第三,该剧采用舞剧艺术样式,本身就是新发现。
数千年丝绸之路,长达万里之遥,无疑是荒蛮的,空寂的,冷漠的。行进在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环境之中,无论是上述七种者中的那一种人,也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上述七者,都将是孤独的,默然的,无言的。他们在特定环境中的那种对于信念的持守,他们几乎是挣扎在生死线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意志,他们那种日日风餐露宿夜夜与野兽为伴饱受磨难的人生感受,他们那种处于绝境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美好憧憬,最好的表达方式便是舞蹈。
第四,该剧舞美简洁大气,突出了“沙”的艺术效果。
无论是铺在舞台上的一层薄沙,还是背景上那浑厚的沙梁,都参与了整个舞台创作,参与了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随着人物的表演,那不时飞扬起来的沙雾,给人一种特定情境中的特殊感受。还有人物在沙梁上狂奔的情景,以及运用白纱表现人物在沙尘暴中的表演,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量。全剧结束时,纱幕上挂满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各种器物,带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思和畅想。丝绸之路属于过去,属于现在,也属于将来。它是我们人类的伟大创造和实践,也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存在方式,我们有责任发展它,完善它。当然,以传统的欣赏眼光来看,该剧会给人以陌生之感,但是,一旦撩开陌生的面纱,它的真容是令人惊羡的。
与《丝绸之路》相较,《传丝公主》大异其趣。它走的是面向大众,守望传统,以富于民族特色的艺术手段表现民族精神的路子。说到传统,似乎陈旧,但能从传统中出新,更不容易。该剧其丰盈的精神意蕴,新颖的讲述方式,更令人耳目一新。
1.它突出了“剧”的特征。
作品讲述了一个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的动人故事,其中的人和事,在有关的历史典籍中,又都有所记载。主人公唐代公主李宁儿与拂菻国王子小波多力之间的爱情,以及两人克服种种磨难,将中华丝绸传播到域外的故事,就是以唐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瞿萨但那·麻射僧伽蓝及蚕种的传入》和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唐代木刻《传丝公主》为史料依据的。主创人员扎实的史学考证,大大增强了作品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现实主义品格,充分表明,丝绸之路的开拓,是中华民族襟怀环宇的伟大创举。
2.作品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
主人公李宁儿这个形象,灵动可爱,聪慧感人。她将蚕种藏于头饰之中,想方设法带出国门,按说是违反当时朝廷规定的。但是,作为艺术作品,它旨在一种完整的精神情感概念的表达,不是自然生活形态的摹写。通过李宁儿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个性化的性格,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民族那种开放的视野,博大的心胸,包容的情怀,和合的精神。作品所表达的精神韵味,与当今时代“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无疑是相通的,互鉴的,契合的。如果说,舞剧《丝绸之路》重在丝路昨天历史的展示,那么,《传丝公主》则重在今天丝路精神的弘扬。
3.与《丝绸之路》旨趣迥异的是,《传丝公主》注重挖掘长安地域文化传统,以富于民族风格的艺术手段,表现中华民族的宽广视野和世界情怀,从而使得该剧体现出一种独有的民族气魄和艺术风貌。
该剧主创人员善于从古典诗词的意境中寻找灵感,并将其体现在舞蹈创作之中。如用李白“醉入胡姬酒肆中”诗意编创《胡姬舞》,用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意演绎《西凉武舞》。同时,作品还根据唐代画家作品的画意,创造舞姿,如借周昉《簪花仕女图》创作《簪花舞》,借唐代画家张萱《捣练图》创作《捣练舞》。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提炼合适的表现形式,看似不那么现代,其实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这正如该剧总导演、著名舞蹈家左青所说;
当然在今天,我们必须要用现代观众的眼光审美去创作,使它能够得到现代观众的喜爱。这个作品不但充满了唐代意味,东方情致,同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2]
用现代人的眼光审美去创作,使唐代意味、东方情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就要求有新的发现。他接着说;
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的故事这么多,我们在创作时就考虑,一定要找到一个有据有史的故事,才能使它感人。当然从现代观念看,传丝公主的行为,是将禁止外传的国家技术机密泄露出去了。但是把它放到历史的长河看,她将丝绸技术传出去后,实际上也实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播,跟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呼应的,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3]
从一个甚至是违反当时法律的史实中,发现它客观上实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襟怀,就是这个作品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