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细节描写

(三)注重细节描写

一台优秀剧目的矛盾冲突过程,就是由一系列的细节构成的。有的剧作家讲,细节决定成败,的确是经验之谈。

如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主人公郭双印与梁生茂老汉之间辩证的矛盾冲突过程,展示的就是一连串非常微妙的生活细节。在整个作品当中,梁老汉对新任支书郭双印有一个从不服气到服气的过程。开始,他不相信郭双印能够带领群众改变碾子沟的贫穷面貌。后来,他看到郭双印大雪天和群众一起,早出晚归,上山植树,心里有气,但又放不下面子。郭双印也有意冷落他,和大家上工偏偏不叫他。这时候,作品是这样描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的。在家里,梁老汉先是坐在自家的窑背子上骂牲口,嫌牲口抢着吃草;

“抢,抢,你就知道抢!”

“你吃着碗里,还看着锅里,你多吃那一嘴能咋!”

然后是回家里训斥他老婆:“你是烧炕哩,还是呕烟哩,熏蚊子哩得是!”

然后,看太阳落山了,下工的人回来,他等郭双印先开口和他说话。

“梁叔,烧炕哩!”郭双印心照不宣,和他打招呼。

“不热么!”他回答。不热当然要烧嘛。

“天冷!”郭双印说。

“冷!”梁老汉回答。

“年纪大啦!”郭双印说

“给你说啥哩!”梁老汉回答。

“把柴添多些!”郭双印说。

“添!”梁老汉回答。

“把炕烧热些!”郭双印说。

“烧!”梁老汉回答。

两个人这一番对话,等于啥也没有说。梁老汉想要听的话,郭双印就是偏不说。你想让我请你也跟大家一块上工,我就不请,我就要把你晾在那儿。郭双印想叫梁老汉自己提出来要上工,梁老汉就是不舍这个面子,我就跟你打冷战。郭双印走了,梁老汉说;

“我看你明天给我说啥呀!”

第二天,下工之后,两人对话又开始了;

“梁叔,烧炕哩!”郭双印说。

“不烧咋价!”梁老汉回答。

“天冷!”郭双印说。

“给你说啥呢!”梁老汉回答。

“年纪大了!”郭双印说。

“他达球不死么!”梁老汉回答。

“把柴添多些!”郭双印说。

“添!”梁老汉回答。

又是一番冷战,等于啥也没说。作品完整的精神情感概念,就是由人物与人物之间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所描绘的细节所组成。

再如话剧《柳青》,在人物与人物之间辩证的矛盾冲突过程中也很注意细节描写。

柳青的精神演变几乎全部体现在生活细节上。在外表上,刚出场时,他叼着烟斗,头戴礼帽,架一副金丝眼镜,十分洋气的米黄色背带裤。后来,他披上了对襟褂子,穿上了绾裆裤,圆口布鞋,头顶旧草帽,一根长管旱烟锅插在裤腰后面。在举止行为上,他圪蹴着说话,他也用手拾牛粪,在集市上学农民捏码子搞交易。在作品中,有一件道具,即当年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一件大衣。那原本是韩健送给柳青的战利品,后来两人见面,韩健还曾经以开玩笑的方式,试图索回,被柳青笑拒。后来两人都关进牛棚,当柳青要用这件大衣为韩健御寒的时候,韩健竟因此物与日本人有关,像烫了手似的,否认此物是自己的。一件大衣,把两种人格,表现的泾渭分明。

不仅戏剧文本在人物与人物辩证的矛盾冲突过程中注重描写细节,舞台表演更是如此。如折子戏《挂画》,展示的就是如何“挂”的一系列细节。《徐策跑城》,展示的就是如何“跑”的一系列细节,离开了如何“挂”,如何“跑”的细节,这些戏是不存在的。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经谈过一个观点,意思是说,艺术作品的描写,切忌急匆匆地往前奔跑,指的就是别着急,要将一系列细节呈现出来。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

阿尔比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比斯山谷中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20]

这段话从观众的角度启示我们,在人物与人物辩证的矛盾冲突过程中,欣赏作品细节是一大享受。

豫剧《重渡沟》剧照 (河南省豫剧三团供稿)

【注释】

[1]〔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8页。

[2]〔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1页、第245页。

[3]〔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1页、第245页。

[4]《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页、第110页。

[5]《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页、第110页。

[6]〔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4页。

[7]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0页。

[8]〔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9页、第263页。

[9]〔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9页、第263页。

[10]〔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63页、第262页。

[1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63页、第262页。

[12]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6页、第167页、第168页。

[13]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6页、第167页、第168页。

[14]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6页、第167页、第168页。

[15]〔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04页、第425页。

[16]〔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2页。

[17]〔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04页、第425页。

[18]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1页。

[19]〔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1—252页。

[20]《朱光潜谈美》,金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