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性人格

(五)个性人格

戏剧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最主要的特征是个性化。人物的个体性,只有从人性视角处理题材,在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人物与人物之间辩证的矛盾运动中才能得以充分显现。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物与人物之间辩证的矛盾运动,总是带着一定的先验意识开始的。所谓先验意识,即人物此前生活实践在其心理上的一种文化积淀。人是文化的人。有的人既就是不识字,也是文化的人。人由于年龄、经历、职业、所处的环境的差异,每个人作为文化的人,其文化色彩又是如万花筒般色彩斑斓,互不重复。因此,严格地讲,任何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人物与人物之间辩证的矛盾运动中,其行为都是极具个性化的。一个人与一个人会不一样,一个人与一个人的行为特点会有区别,其表现出来的情感色彩也会各异。这样形成的结果便是;故事情节与所表达的情感概念也不会雷同。常听人说,创作之初,要为人物定位。其实,为人物定位的本质,说穿了就是要从人物自身的实际出发,面对人物独特的环境去展示人物独特的人性。如果脱离人物自身实际,主观地为他或她定位,便是一种强加于人的做法。不仅是为人物定位,包括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物与人物之间辩证的矛盾运动全过程,其思想倾向,思维方式,行为特点,都应该是人物在具体情境中自身所产生的,而不是由作者附会上去的。在戏剧创作实践中,有的作品缺乏新意甚至互相雷同,原因就在于没有深刻的体察人在与其具体环境相互作用,人物与人物之间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其“心统性情”的独特性,都是对生活中的人性缺乏新发现所酿成的。

近年来,扶贫戏非常多,许多戏中的驻村第一书记大同小异,以至在评论界一度产生一种论调;描写扶贫题材出不了好戏。这种看法是非常危险的。作品的精神内容是由作家艺术家的心灵外化出来的。同一个题材,在不同的作家艺术家那里,会创作出截然不同的作品。何况扶贫是最为新鲜最为时髦的题材,是我们身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时代精神最为敏感最为直接的反映,作家艺术家义不容辞,更应该予以密切关注。一切问题都在于如何写好它。试想,十几亿人长达数十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举国扶贫,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一批又一批干部下乡就开始了),如此宏伟的举国行为,在我们一些艺术家的眼里,竟然是不能写,写不出东西,岂非咄咄怪事?是生活出了问题,还是艺术家自己出了问题?只要作品处于人的精神层面,处于人的情感层面,同样的题材,创作出来的作品定会截然不同。解放初期,互助组,高级社,合作化,当时涌现出了多少优秀作品,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活生生的艺术创作实践启示我们,扶贫戏大有可为。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写,如何写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