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的感性生活形态完全是精神化的,观念化的

(二)戏剧艺术的感性生活形态完全是精神化的,观念化的

也就是说,从艺术作品的精神内容和它的感性生活形态两者的相互关系来看,戏剧是精神性观念性最强的。舞台上被我们所直观的感性生活形态,全然被精神化了,观念化了。相反,戏剧同时又是物质性实在性最弱的。这是什么意思呢?黑格尔举例做了说明。他认为,人类早期的建筑艺术,作为象征型艺术作品的典型代表,感性生活形态质量都很大,很沉重。它的物质是石材,运用一定的量和比例关系构成形象,如希腊的巴特农神庙,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埃及的金字塔等等。这就清楚不过地说明,物质性强,质量大是建筑艺术的突出特征。现代也一样,建筑艺术的物质性依然是最强的,水泥,钢筋,石料,木头,质量都极其巨大。待发展到以雕塑为代表的古典型艺术时,相对于建筑艺术,感性生活材料质量大的特征就相对地弱化了。像古希腊的雕塑,它是把一种精神或者说是某种神性的东西体现于人体之中。尽管那些人体的质料是石材,相对于那些笨重而巨大的建筑材料,其物质性与建筑艺术相比便不可同日而语了。待进一步发展到浪漫型艺术的时候,可感的生活材料不仅被极大地弱化,而且被渐次消除净尽了。我们看到,绘画作品的感性生活形态由雕塑的三维空间被简化为两维平面,作为人体的物质材料为各种各样的颜料和纸张所代替,其便捷轻盈程度,就没有什么质量可言了。再进而发展到了音乐艺术,感性物质生活材料就全然看不见了,因为音乐是把人的情感以音响的方式直接诉之于人的听觉的,音响产生于空气的震动,空气就几近于“无”了。最后发展到语言艺术的时候,感性生活材料就完全消逝了,纯粹变成观念性精神性的了。黑格尔说;

语言就是作为灵魂而实存着的灵魂。[7]

语言就是灵魂,就是实际存在着的灵魂,就是精神性观念性的符号。语言艺术完全消解了此前各类艺术的物质性特征。那么,就语言艺术来讲,相对于其他语言类艺术形式,戏剧的观念性精神性程度又是最高的。这一点,后面还会详细谈及。

从以上可以看出,主体性的增强和物质性的减弱,是艺术在其历史发展行程中逆向前进的两个方面。在这里,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舞台上的感性生活形态?其实,舞台上呈现的似乎是一种生动鲜活的感性生活形态,其实那与现实生活的真实并不是一回事,而完全是主体性心灵外化出来的生活。通俗地讲,就是剧作家把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以生活形态展示在舞台上。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的专家说,戏剧舞台是充满了诗意的。所谓诗意,是说它是主创人员内心情感的抒发。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的戏在演出过程中,会释放出一点白色气体,使舞台产生出一种雾蒙蒙的效果,就是要在舞台营造出一种特定的诗的氛围,把舞台上的生活同现实生活相互隔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