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冲突辩证发展
戏剧矛盾冲突,实际上就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特定关系的描写。这种特定关系,是一个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即在事情本身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矛盾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谁也离不开谁。人常说,一只手拍不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主人公哈姆雷特和他的叔父克罗迪斯之间,就是一个相互否定,相互推动,相互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这对矛盾是从哈姆雷特的叔父克罗迪斯给老国王,即哈姆雷特的父亲耳朵灌了剧毒,致其死亡,自己篡权做了国王,并娶了老国王的王后开始的。随后,老国王的鬼魂就把这桩冤案的内幕告诉了儿子哈姆雷特,要哈姆雷特为他报仇。哈姆雷特便装疯卖傻,伺机复仇。他的异常表现,引起他的叔父克罗迪斯的警惕。克罗迪斯先是指示他的大臣波乐纽斯用他的女儿莪菲利亚试探哈姆雷特,因为他们知道莪菲利亚和哈姆雷特有恋爱关系。结果他们发现,当莪菲利亚和哈姆雷特相见之后,并没有表现出恋人的那种激动和热情。接着,国王克罗迪斯又安排他的两个廷臣罗森克兰兹和纪尔顿斯丹接近哈姆雷特,窥探他的反应。哈姆雷特以半疯癫的态度,嘲笑挖苦斥责了两位走狗的无耻行径。这时候,做贼心虚的国王就借机令他去英国收取贡品,并授意英国国王杀死哈姆雷特。不料,哈姆雷特在出国途中,偷看了国王克罗迪斯写给英国王的密信,采取调包之计,乘海船中途返回。国王在阴谋未能得逞的情况下,又煽动莪菲利亚的哥哥莱阿替斯和哈姆雷特比试剑术,想借他人之手杀死哈姆雷特,遂导致一连串悲剧结局。
从此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和现国王克罗迪斯两者的关系,形成作品的主要矛盾冲突。矛盾双方谁也见不得谁,可谁也离不开谁,彼此对立,组成这个作品的大致框架。作品所要表达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一完整的精神情感概念,就蕴含在这两个人的特定关系之中。当然作品的具体情节远比上述描绘要复杂得多,但都是附着在这个基本框架之上的。
现在许多英模戏,之所以写不出人物完整的精神情感概念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真人真事,不具备一个有始有终的矛盾冲突过程。即使有矛盾冲突,也是支离破碎的,不是贯穿始终的,更不是一种在精神情感上不断扬弃、不断升华的否定之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人物的精神情感自然不能完整的得以展现。
与此有关的第二个原因是,作者采用理智的方法,将英模人物的事迹一个一个提取出来,分别表现某种精神情感概念,并以为这样是从各个侧面来塑造人物,其实不然,这样的人物形象已经远离人物应有的本来面目了。一台戏,描写人物四五件事情,一件事情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这样的作品只能是宣传品,不可能塑造完整的有机的人物形象。黑格尔在论述这种违反辩证法的抽象思维方法时,举了一个例子。他说;
一个化学家取一块肉放在他的蒸馏器上,加以多方的割裂分解,于是告诉人说,这块肉是氮气、氧气、碳气等元素所构成。但这些抽象的元素已经不复是肉了。[4]
当然,这种戏,有的演出效果也不错,如西安市话剧院曾经创排的话剧《毛泽东的故事》。因为戏毕竟是综合艺术,他与导演、演员的表演,以及舞台上的各种艺术创造有关。作为文本,我们还是主张,人物完整的精神情感概念,要通过一个首尾一贯的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渐次深入地进行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