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社交媒体本土化的典范意义
新浪于2009年8月启动微博测试以来,立刻激起了中国网民的参与热情。近年来,微博的影响力逐渐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公众使用微博发布信息、参与公共事件的行动也日益彰显出理性与成熟[1]。微博的社会参与功能日益扩大,在政民沟通方面,有微博反腐;在公益参与方面,有微博打拐;在拉动地方经济方面,有微博扶贫。微博具有的以内容为依托的单向关注关系容易带来信息的大量转发,形成“病毒式”传播的巨大舆论声量,因此,信息发布者的影响力对微博舆论的走向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拥有众多粉丝、月阅读量较高的头部用户发布信息,更容易吸聚公众注意力,迅速形成热点话题,从而大大提高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微博利用巨大的传播量级,结合迅速的信息交互和大量的信息来源,成为当前社会中重要的网络社交媒体工具。
新浪微博曾被称为“中国的Twitter”,但Twitter与微博的发展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与Twitter相比,微博在内容议题、主要功能、用户特征、商业化路径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
(一)内容议题:泛政治化vs泛娱乐化
在内容议题方面,Twitter有泛政治化倾向,微博则呈现泛娱乐化趋势。Twitter在政治传播领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由于Twitter是消息传播最为快速和便捷的通道,它的影响力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伊朗绿色革命、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事件、迈克尔·杰克逊逝世、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美国奥兰多枪击案等重大事件中都有突出表现。反观微博,虽然它在成立之初也有关于政治议题的讨论,但从2013年阿里入股新浪微博(2014年3月27日改名为“微博”)后它就开始了去时政化之路。通过对各兴趣分类与垂直领域的建设,微博议题层次更加多元,内容更加友好,充分发挥社交平台效应,逐渐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内容生态。长期以来,微博上最受关注的话题集中于娱乐类与生活类等。一方面,地方民生话题始终保持着良好热度;另一方面,明星、电视剧等相关的新兴话题能迅速博得网民的积极关注。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最受关注的微博热门话题类型为社会、综艺、明星、电视剧等,在微博话题阅读榜前20名中,仅有#今日看盘#为与财经相关的话题,其余均与娱乐、旅行、美食、萌宠相关。同时,突发娱乐事件在微博中很容易因其爆发式的关注增长而成为爆款话题。
(二)主要功能:社交性+集成化vs媒体性+轻量化
在主要功能方面,Twitter的社交性和集成化趋势更为突出,微博则表现出更强的媒体性和轻量化趋势。同为微博领域的代表,Twitter与微博在创建时均设置了每条内容不得超过140个字(Twitter为140个字符)的限制,140个字一度成为微博类产品的内容极限。但在2016年,微博和Twitter先后声明取消140个字的长度限制,其背后的逻辑是两者在定位上的区分。Twitter140个字符上限的理念源于非智能机时代一条短信的长度正好是140个字符(70个汉字)的设计,Twitter自身希望作为短信的线上延续实现社交职能。微博在初创时借鉴了Twitter作为先行者贯彻的这一理念,根据实际用户的使用特征将其调整为符合中文特色的140个字。随着微博的发展,其定位由熟人深社交方向逐渐转向兴趣浅社交,更加注重平台的内容生态建设与垂直经营,微博逐渐淡化其社交性,致力于打造自身媒体孵化器与社会舆论场的平台形象。
为了丰富Twitter的功能,方便用户使用,提升用户体验,Twitter推出了类型多样的开放平台第三方应用,如创建并组织待办事项列表的2Do、创建地图的网站AMap、支持多账户管理的Hoot Suite、分享图片的Twitpic等,如此丰富的拓展程序与网站凸显了Twitter这一平台的综合性。Twitter也希望能通过类型众多的第三方平台应用来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黏性,促进平台热度的增长与保持。微博则尽可能地将自身功能轻量化,在满足图文、头条文章、短视频、直播发布与信息浏览的基础上,将烦琐功能轻量化、复杂操作简单化。与开发了众多登录客户端的Twitter不同,微博希望实现的是统一客户端登录,并在客户端内实现自身的所有功能,战略意图十分清晰。微博注资一下科技等公司,也是全方位地为自身的视频化战略服务,通过多平台精准对接,构建完整的传播生态。
(三)用户特征:年轻化vs全覆盖
在用户特征方面,Twitter的用户较为年轻化,微博的用户则涵盖全年龄段。在微博二次崛起的过程中,用户群的年轻化是非常重要的特点,也是其用户策略制定与转移的一大依据。与微博用户相比,Twitter用户整体也以青年人、中年人为主,但年龄分布更加均衡。
(四)商业化路径:亏损vs盈利
在商业化进程中,Twitter和微博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大部分微博类产品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同一个问题:叫好不叫座,难以实现盈利。自2009年诞生以来,新浪微博用户量一路攀升,却始终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13年第四季度才盈利300万美元,实现了微博首次季度盈利。2014年4月上市后,微博的盈利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直到当年第四季度才实现上市后首次单季度盈利,当季净利润虽达940万美元,全年净亏损却高达6 340万美元。直至2015年微博才实现3 400万美元盈利,2016年净利润突破1亿美元,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达1.2亿美元。Twitter的盈利之路更加艰难,在微博实现盈利后,它依然在亏损。2016年,Twitter净亏损4.57 亿美元,2017年上半年亏损1.78 亿美元。目前,Twitter的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依赖广告,其业务范围已经覆盖世界各地,不同地域情况相异,运营成本相对更高。在没有找准自身盈利模式且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阶段,Twitter的盈利之路也许还很漫长。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Twitter”将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而Twitter将会被称为“美国的微博”,并从微博的发展中借鉴经验。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向各类生活需求领域深入渗透,高效推动了手机上网使用率的增长。正因如此,微博布局“移动为先”的理念设计作用得以彰显。以简单的信息格式显示内容与原生广告、对新开发功能进行良好的移动端适配、开发支持移动格式的社交兴趣图谱推荐引擎等高密度、个性化信息流与完善的移动端功能,增强了微博在移动端口的用户黏性。
文本限制和低门槛信息传收机制也使微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诸如内容良莠不齐、“口水信息”泛滥、信息机制不健全、把关难度与日俱增、盈利模式不明朗、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问题。微博的本土化发展需要更贴近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融合提升多样的媒介形式、强化转发与评论功能、创新研发配套应用工具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