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大V影响力的构成因素
微博空间的运作是规范逻辑主导下的结构性力量和策略逻辑主导下的建构性力量相互博弈的动态过程。前者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在政府和社会道德的规范下,社会系统中的文化和制度等要素对微博空间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后者更多来自主体系统,是发挥媒介特性、促进媒体发展的动力表现。微博场域的准入门槛越低,场域内成员的身份和价值观就越多样化。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以传统媒体为把关人的信息传播模式,微博内部的等级重建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精英与公众之间的权力差距,但为不同圈层之间的合理对话提供了有效途径。新浪大V的活跃和公众意见的合流强化了以公民为代表的社会公权力,看似弱化了行政和市场的控制力。当网络媒介权力不再为某些少数群体所特有,该权力也将逐渐实现由附属性权力向现实性权力、由私人专有权力向社会公权力、由单一导向性权力向互动博弈性权力的一系列转变[18]。事件效应和名人效应的助推作用是微博价值的真正体现,网络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推动公众资源从虚拟世界的“围观”状态向现实世界的实践状态转化,具体制度的改善也为互联网空间民间力量的崛起以及意见领袖与公众力量的合作提供动力。新浪大V作为微博传播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挟名人效应而集聚事件效应,其影响力扩大的作用模式初具形态。
(一)互向模式对大V影响力的系统性影响
新浪大V影响力是技术平台、社会资源、公众行为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力的产生和扩大与其主体身份的塑造相得益彰,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有研究者在平衡论、和谐论和支持信息需求论的基础上,将根源于纽科姆的对称模式(A-B-X 模式)和早期符号互动论社会学的新研究传统称为互向模式(co-orientation approach)。该模式注重人际传播或群体间传播,注重双向和互动作用的传播,在强调信源、传播者和接收者三元素存在的同时,认可传播环境的动态性质[19]。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曾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中引入风筝型互向模式,即用一个风筝的形状描述在特定社会背景中精英、媒体、公众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见图4-3)。
图4-3 风筝型互向模式
精英通常指在利益冲突的争执中偏向某一方的政治利益集团;社会问题是代表当前有争议的公共事务,由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信息组成;公众指受到影响的社区,包括媒体的受众;媒体指包括处理公共事务的编辑、记者在内的所有新闻从业人员;链接各元素之间的线条代表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态度和感知以及传播的单向或双向渠道。
风筝型互向模式意欲描述公众通常会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精英、大众媒体传播或分析的信息,对有关社会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一个动态环境的结局取决于公众与特定精英阶层之间的关系、公众对媒体的态度、精英消息来源与媒体渠道之间的关系。”[20]精英与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感知差异过大,既会导致公众对精英解读社会问题的能力丧失信心,可能转而从媒体或其他来源获取信息;也会导致精英阶层试图通过直接干预事件或控制媒体渠道来操纵公众的感知。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事件或话题具备成为各种社会关系“沟通者”的功能,不仅能充分发挥人们在社会交往的中介作用,还能够标识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风筝型互向模式对精英的理解更偏向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政府机构,由于他们以各级权力部门为代表,对媒介拥有足够控制权,因此拥有相对强势的社会控制力。在传统媒体时代,精英阶层往往被政府和媒体垄断。当然,新闻作品制作的时效性和记者访问对象的便利性也使利用传统媒体有限资源表达观点的精英主体群趋于稳定。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媒体、公众、政府三者间的互动也逐步系统化(见图4-4)。
图4-4 中国传统媒体时代的风筝型互向模式图
中国的传统媒体是一个内嵌于特定政治体制框架的媒介系统,理论上媒体拥有监督政府的职能,但通过传统媒体展开的舆论表达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由于媒体受外部约束结构的限制,公众通过该渠道实施的舆论监督并不具有明显效果。因为经过把关过滤后,最终呈现在传统媒体上的舆论往往与社会真实舆论存在落差[21]。政府、媒体、公众之间有关具体社会问题的讨论,实质上成为以政府态度和决策为标杆的单向信息传播链条。
(二)大V影响力的外部影响因素
近年来,以微博为首的新媒体对公众信息获取和言论表达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巨大影响,数字技术被植入预先确定的社会和政治结构。技术的动态趋势和保持现状的惯性作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张力——如果技术的特性和现存范型相啮合,它就可能促进变革的发生;如果两者彼此不协调,则必有一方被迫对自身进行调整[22]。
新浪大V及受其强影响力作用的网络公共事件,是新媒体技术与现存社会和政治结构相互适应的典型表现,由此,媒体、政府和社会热点事件或话题成为影响新浪大V影响力的主要外部因素(见图4-5)。对大V影响力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同时也对公众的情绪与行为有影响,公众在微博权力空间中的角色相当微妙,既是大V影响力的主要作用对象,也是大V影响力作用效果的直接反映。
图4-5 新浪大V影响力的影响因素作用模式
一方面,社会热点事件的产生给予大V公开表达观点的契机,大V在信息表达上的及时恰与相关部门对于信息公开的时间差形成鲜明对比。加之微博用户的多样性和新媒体技术的便捷性,传统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效率和概率得到提高,采访对象的范围得以扩大,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精英阶层对媒体的垄断。在对热点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对大V的高提及率象征了官方角度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V对公众的现实影响力。
另一方面,互联网空间内的所有事务都受到政府的监管,一旦大V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的行为,都将受到相应的惩罚。2016年2月,“@大鹏看天下”“@纪昀”等新浪大V因在网上多次发布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违规信息而被强制关闭微博账号。政府政策的严格规制提高了大V表达观点和扩散舆论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内信息的快速传播强化了用户之间的连锁反应,新浪大V的谨言慎行很可能导致其影响力的逐步下降。政府、媒体与社会热点事件或话题三者彼此作用的同时,也对大V影响力的覆盖范围与作用程度产生明显的影响。
媒介传递的信息大致分为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两种。事实性信息即新闻报道的内容。传统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长期发挥信息中介和观点表达平台的作用,使它们逐步确立了自身的信息权威性。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重新分配和不同群体阶层利益格局的重构都会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公众对政府、媒体的信任感下降。当媒体具有某种背景时,公众往往默认其为背后群体或集团的利益代表,由此对媒体传播的信息和舆论立场产生怀疑。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由此产生的对立观点,在论争中体现为价值观的“断层”。
价值观“断层”的外化是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对话语权的争夺。新浪大V特别是草根大V的出现,虽然对话语权的争夺战并未发挥明显的缓和作用,但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的渠道。热点事件的有效处理能增强大V的公信力,部分大V对热点话题的专业化解读通过微博的弱关系社交链进行裂变式传播,得到公众认可的信息不断扩散,大V的影响会随之逐步突破他基于原有社会资源建立的粉丝圈,实现影响力的飞跃式提升。
公众与媒介的依赖关系通常会形成工具性利益关系和仪式性非利益关系两种类型。前者包括获取信息、娱乐等,后者则体现为读报行为习惯化、看电视消磨时间等。大V通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双重作用,增强公众对自己的依赖性,这是扩大大V影响力的方式之一。
(三)大V影响力的内部影响因素
影响大V影响力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基本粉丝规模、圈群关系、参与意识和信息表现力四种。
基本粉丝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大V影响力基数的高低。鉴于微博是基于社交关系的裂变式传播模式,有效动态粉丝的数量越多,微博被转发的概率就越大,影响力扩大的可能性就越高。
大V自身的参与意识和信息表现力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关系。大V对热点事件或话题的参与意识越强,在信息表现上投入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就越丰富。微博内容质量的提高对大V影响力的扩大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所谓的圈群关系包含两类,即大V群体内部的关系和大V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大V群体关于相同话题的讨论与表达有利于发挥名人效应的叠加作用,由此引发的网络关注及话题性质对大V影响力的扩大或减弱具有指数式影响。大V与粉丝之间互相尊重、彼此认可的交流模式,是大V忽略自身的强话语权展示平等权利的表面化演绎;双方就此超出理性话题范围所进行的感性加固,有别于其他方式目的性过强的弊病,增强了关注者的忠诚度,是在基本影响力形成基础上加深影响力深度的一个手段。
新浪大V影响力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模式,是在大V影响力生成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公共事件中的大V表现所进行的分析,是以大V为主体,将各变量具化的形式表达。这对切实了解大V的性质,并在公共事件中明确该群体不同类别的具体作用,促进影响力的正向发挥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