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大V表达失范的内涵

二、新浪大V表达失范的内涵

新浪大V作为具有身份表征的社会成员,在微博上发表的言论自然受到社会规范的规制。但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权力资本的追逐、媒介素养的缺失等会助长新浪大V在信息自由流通中的越规行为,以致在资本的利益汇合中发生异变,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出现失范行为,最终造成舆论场的秩序混乱。为准确把握新浪大V的失范行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对新浪大V表达失范的内涵进行界定:一是对新浪大V的界定,从群体结构层面把握其表达风格;二是对表达内容的判断,从微博文本层面把握言语失范的特征;三是对表达失范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即新浪大V的失范行为对社会规范秩序的破坏和对舆论场情绪化引导的冲击。

(一)新浪大V:身份认证下具有特定影响力的社会群体

新浪微博在初创时期为了推广并吸引粉丝,首先邀请名人注册并进行实名认证。认证后的名人用户便会加“V”表示其名人身份的真实性,同时也以此来显示这部分用户的特殊性。人们对微博的“V”符号有两种通行理解:其一是VIP(very important person),强调行为主体的重要性,是身份特殊性的表征;其二是“verified”,即“认证”,表示通过后台实名验证身份的用户,强调其身份的真实性。

“大V”一词首次出现于2011年12月8日的《南方周末》,何兵在文中将拥有124万粉丝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划为大V级,将粉丝数量超过248万的经济学家许小年划为更大V级[7]。这部分“大V级”群体往往拥有海量粉丝,在信息提供和事件表态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2012年以后,“大V”一词便流行开来。2013年12月,《咬文嚼字》编辑部第一次对“大V”进行正式解释,将“大V”定义为“在微博上十分活跃并拥有众多粉丝的公众人物”,通常把粉丝超过50万的微博用户称为“网络大V”[8]。综合来看,新浪大V是在微博空间具有权威性、影响力和庞大粉丝群体的社会成员。

伴随着微博的发展,一批微博名人兴起。微博名人通常是在微博用户中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人群,其中的一部分人在各自行业中颇有建树,还有一部分人出身草根,因某事而突然走红。因此,微博中的名人效应实质上是现实生活的投射,无论是来自哪种群体的名人,微博名人的共同点都是拥有高知名度和高影响力,与意见领袖颇为相似。

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即在人际传播网络中向他人提供信息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提出了衡量意见领袖的三个标准,即社交性、生活阅历和社会经济地位,在今天仍有其适用性。在互联网时代,现实生活中的意见领袖延伸至网络,并扎根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同时,草根用户也有机会凭借网络的机会均等性依靠自身的独特魅力而逐渐具备“克里斯玛”型特质,并成长为网络原生意见领袖。

新浪大V、微博名人和微博意见领袖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庞大的粉丝基础和较大的影响力,但部分微博名人和微博意见领袖并未经过加V认证。因此,三者在具体范围上存在些许差异。就本书的研究内容而言,重点关注的是三者微博言论造成的失范现象,故而对三者不作严格区分。

综上,本章将“新浪大V”认定为:“在一定时期、地域或领域内受到社会大众广泛知晓和关注,具有身份认证效果,且其微博言论具有较大的传播力并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微博用户。”[9]

(二)失范行为:与合理表达存在根本分歧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人民的媒介”是经过严格把关筛选后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带有鲜明的价值观。但是,在互联网匿名性、开放性和缺场性的条件下,普通个体成为隐匿在舞台后方的把控者,前台虚拟的表演身份则成为个体宣泄情感和追寻自由的“面具”,微博凭借强大的集聚效应成为个体发声的平台。需要警惕的是,“非职业传播者具有感性化、娱乐化的传播偏向,从而造成‘拟态环境’的失衡”[10]。网络带来的是平等机会而非平权,话语权并不会被平均分配,而是被从中心传统媒体下放至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新浪大V。利用既有的社会资本,新浪大V在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场域中成为交流规则博弈的胜利者,并对公共领域的舆论进行人为引导。

微博上传播的本就是碎片化信息,即使信息来源真实可靠,依据不完整信息所作出的判断难免出现理解偏差,责任感弱化带来的责任缺失还导致部分成员用自我想象来增加自身观点的说服力[11]。在受众情感化诉求的刺激之下,微博成为大V在资本场域中你争我斗的名利场。少数大V为获取流量,不顾事实,刻意选择事件敏感点激发公众的心理共鸣,通过煽动公众情绪为自己博取关注度和知名度。还有少数大V在跨界评说中利用粉丝效应进行压迫性引导并造成舆论场的情绪化偏向,试图干扰事件的发展走向。2010年10月27日,演员郝蕾连发十几条微博骂河南人“装X 犯”“小傻X”,这一过激行为被网友们形容为“严重的地域歧视”[12]。2013年的“李案”中,律师通过自媒体发布涉案意见和信息,意在引起社会关注,影响舆论,在诉讼中争取有利地位[13]

以新浪大V为首的部分用户依托网络的开放性弱化社会责任感,在网络空间发表的言论与既有的社会规范体系相违背,抒发不恰当的情感或有意误导,进而造成微博空间暂时性的无序状态。从宏观意义上来说,表达失范的出现表明社会成员对合理表达规范的理解存在根本分歧,是社会成员与社会制度规范的冲突表现,是通过言语形式进行的反抗式表达;从微观意义上来说,表达失范是社会个体在语言表达中出现不合乎社会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或纪律规范)的内容,如使用带有违法、侮辱、诽谤性质的语言。

(三)失范影响:社会价值观的模糊与个人主义的彰显

在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浪潮中,微博的诞生本身就具有工具性色彩,公众源于情绪表达和利益诉求而将微博作为抒发情感与意见的平台。新浪大V背后的经济利益诉求与资本控制也驱使微博在市场化浪潮中倾向于商业化与民粹化,部分新浪大V突破价值规范的意见表达在微博的链式传播中会继续扩大影响,从而使个体问题演化为从众状态下的群体情感极化。在社会规范的失序状态下,众多新浪大V的信息刺激进一步汇聚成多个舆论场,意见的多元化转变为集体意识的解构,公共领域的理性表达演变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本质上弱化了微博平台的使用初衷。新浪大V意见表达的混乱无序同时也对民间舆论场造成干扰,导致政府无法正确识别民意,从而增加了社会风险。新浪大V的表达失范最终体现为个人主义的凸显与社会集体意识的缺失,歧见纷呈的个体意识背后是群体盲思的再现。

综上,结合对新浪大V群体范围的界定、失范行为的内涵以及失范行为对社会结构秩序的破坏性影响,本章将大V表达失范界定为:在微博平台经过身份认证并具有较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个体或组织用户,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传递偏离既有社会文化模式和价值目标的思想、情感、态度等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