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畅通的民意表达系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在新浪微博发出“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呼吁,引来社会各界意见领袖的响应,解救行动形成舆论焦点,带来强大的舆论传播力。在“微博打拐”行动中扮演过舆论领袖角色的媒体人邓飞,在“微博打拐”势头渐弱的情况下,连同其他媒体人在微博上发起“免费午餐”公益活动,呼吁为贫困地区的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引导广大网民将目光转向另一个慈善项目。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深水区,诸多问题挑动着公众的神经。传统媒体的社会协调功能频频失灵,未能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为微博空间出现的行为失范问题埋下了伏笔。
民意表达如果得不到重视,就会在网络空间以无序、混乱的互动与博弈形式呈现。当传统媒体无法满足普通受众的民意表达要求时,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就成为广大受众表达民意的新选择。对于微博用户而言,微博公共空间是一个相对不受约束又可表达心声的场所,当用户遭遇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求助于微博意见领袖往往成为他们的主要选择。
微博用户的话语互动有助于推动良性信息的自由扩散,因此,有关部门与机构应积极推动微博空间话语的互动议程设置,促进党和政府、媒体以及社会大众之间的话语议程互动与回应。在不同的话语议题博弈过程中,党和政府要注意把握适度原则,在话语引导与规范过程中注重话语的积累性、普遍性、和谐性与共识性建构。同时,要更好地感应和顺应民意、民情与民调,促进政党、媒体和社会大众之间形成良性的回应与互动,加强话语议程同构引导舆论,促进多元话语表达中的协调与共识,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22]。
面对通常由公共事件、群体性事件、敏感问题等引发的网络舆论,政府部门应改变“主客二分”的管理思维,尊重民意,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本着为民服务、坦诚相待的行政伦理,搭建政府、公众、媒体良性互动的平台,与各方主体形成平等相待、真诚交流、彼此尊重的和谐关系。在具体实践中,政府一旦遭遇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就应尽快建立与民众沟通交流的渠道,通过权威网站收集民众建议,发挥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作用;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邀请民众代表、媒体代表共同商谈解决措施,认真回应民众意见;通过政府、媒体、民众的真诚互动和良性对话,推动化解舆论危机,维护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