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David Holmes,Communication Theory:Media,Technology and Society[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Inc.,2005.

[2]James E.Grunig,Todd Hunt,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84.

[3]Duncan J.Watts,Six Degrees: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M].New York:W.W.Norton&Company,2003.

[4]Yochai Benkler,The Wealth of Networks:How Social Production Transforms Markets and Freedom[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

[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5版.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7][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9][英]亚当·乔伊森.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M].任衍具,魏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法]爱米尔·杜尔凯姆.自杀论[M].钟旭辉,马磊,林庆新,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1][美]霍华德·S.贝克尔.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M].张默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2][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3][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5][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6][美]休伯特·L.德雷福斯.论因特网[M].喻向午,陈硕,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

[17][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8][美]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M].尹宏毅,郭彬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9][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0][美]劳伦斯·莱斯格.代码2.0:网络空间中的法律[M].李旭,沈伟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1][美]劳伦斯·莱斯格.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M].李旭,姜丽楼,王文英,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增订评注本.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3版.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5][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M].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6][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3 版.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7][美]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人类传播理论[M].9版.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8][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9][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30][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1][加]哈罗德·伊尼斯.变化中的时间观念[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2]邓瑜.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3]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4]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6]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7]夏雨禾.微博空间的生产实践: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8]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9]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0]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1]邹军.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期刊类:

[1]Andreas M.Kapan,Michael Haenlein,Users of the World,Unit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J].Business Horizons,2009,53(1).

[2]陈力丹.理性认识“人肉搜索”问题[J].信息网络安全,2008(10).

[3]丁柏铨.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J].新闻爱好者,2018(1).

[4]甘莅豪.2015年新浪大V的类型分析及其治理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8).

[5]高一飞.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与司法关系[J].中外法学,2016(2).

[6]龚新琼.关系·冲突·整合——理解媒介依赖理论的三个维度[J].当代传播,2011(6).

[7]高兆明.简论“道德失范”范畴[J].道德与文明,1999(6).

[8]顾理平.网络舆论监督失范行为的几种表现方式[J].新闻与写作,2014(10).

[9]何明升.中国网络治理的定位及现实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2016(7).

[10]侯登华,杨博.论自媒体对司法权力运作的影响及司法应对[J].法律适用,2016(10).

[11]贺敬杰.网络舆论审判的合理性探析[J].新闻界,2014(23).

[12]华文.媒介影响力经济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3(1).

[13]黄楚新,王丹,任芳言.试论习近平的新媒体观[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3).

[14]金鑫,朱亮亮.移动阅读APP 用户社交互动行为的驱动力研究——基于认知倾向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7(4).

[15]江作苏,黄欣欣.第三种现实:“后真相时代”的媒介伦理悖论[J].当代传播,2017(4).

[16]靖鸣,祁丽婷.我国微博侵权现象、特性及其对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2).

[17]靖鸣,周燕.网民微博表演:基于自媒体平台的自我理想化呈现[J].新闻大学,2013(6).

[18]李良荣,张春华.论知情权与表达权——兼论中国新一轮新闻改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4).

[19]梁艳平,安璐,刘静.同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话题共振研究[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20(Z1).

[20]廖卫民.高转发微博的传播机制及其可视化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7).

[21]刘丛,谢耘耕,万旋傲.微博情绪与微博传播力的关系研究——基于24起公共事件相关微博的实证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9).

[22]刘鸣筝,陈雪薇.基于使用、评价和分析能力的我国公众媒介素养现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7).

[23]卢春天,权小娟.媒介使用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5(5).

[24]罗那·荛斯.对因特网“颜色”的反思[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3).

[25]彭兰.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J].新闻界,2012(16).

[26]彭小兰,李萍.网络道德失范的类型、特质及其应对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27]覃孟念,陈华明.传媒伦理道德的失范与规范[J].新闻界,2007(3).

[28]荣婷,刘怡.新媒体与社会发展——2012首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综述[J].新闻记者,2012(9).

[29]沈正赋.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5).

[30]宋春艳.网络意见领袖公信力的批判与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

[31]苏颖.中国互联网公共讨论中的多元共识——基于政治文明发展进程里的讨论[J].国际新闻界,2012(10).

[32]谭开翠,王红雨.公务员行为失范的行政伦理制度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1).

[33]谭天,张子俊.我国社交媒体的现状、发展与趋势[J].编辑之友,2017(1).

[34]唐谊军.向“影响力论”发问[J].新闻记者,2007(8).

[35]田维琳.大数据伦理失范问题的成因与防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8).

[36]王君超,郑恩.“微传播”与表达权——试论微博时代的表达自由[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4).

[37]魏永征.“李案”余波和律师自媒体涉案言论的边界[J].新闻记者,2014(3).

[38]文大山.挑战与回应: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3).

[39]熊琦.被置换的政治主体与微博政治——微博内的广东“乌坎事件”[J].新闻大学,2013(5).

[40]徐勇.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力机制[J].编辑之友,2015(11).

[41]燕道成.微博的传播形态与本土化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42]杨华.1949—1956:社会主义期刊事业的初步建立[J].编辑之友,2009(10).

[43]杨峰.论网络政治参与权的法治保障[J].电子政务,2016(6).

[44]喻国明.当前社会舆情的结构性特点与分析性发现——基于2014年中国社会网络舆情的大数据分析[J].江淮论坛,2015(5).

[45]喻国明.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讨[J].国际新闻界,2003(2).

[46]喻国明.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社会传播生态[J].社会科学文摘,2017(1).

[47]喻国明,张超,李珊,包路冶,张诗诺.“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重构——关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观点的延伸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5).

[48]曾小军.适度干预:政府在民办高校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1(2).

[49]展江,刘亚娟.江歌命案何以成隔海打牛的“舆论审判”?[J].新闻界,2018(1).

[50]张蓓.媒介使用与农村居民公共事务参与的关系研究——基于CGSS2012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海学刊,2017(3).

[51]张华.“后真相”时代的中国新闻业[J].新闻大学,2017(3).

[52]张军.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失范与引导[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2).

[53]张雷.信息环境中的“注意力经济人”[J].当代传播,2009(4).

[54]张明,杨瑾.如何发挥大V在微博谣言防控中的作用[J].新闻与写作,2015(6).

[55]张涛甫.当前中国舆论场的宏观观察[J].当代传播,2011(2).

[56]张跣.微博与公共领域[J].文艺研究,2010(12).

[57]郑保卫.强化传播力 彰显影响力 拓展创新力 提升竞争力——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传媒业发展之要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2).

[58]郑丽勇.媒介影响力乘法指数及其效度分析[J].当代传播,2010(6).

[59]周晓丽,党秀云.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机制、理念及其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13(10).

[60]朱力.失范范畴的理论演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4).

学位论文类:

[1]陈晓静.网络公共事件传播中微博言论失范治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2017.

[2]唐巧盈.知乎意见领袖的形成及影响机制研究——以“医疗”话题为例[D].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2017.

[3]王少天.中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比较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2018.

[4]杨祺.微博意见领袖的行为失范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2016.

[5]张瑞波.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的舆论功能研究——以“魏则西事件”为例[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2017.

[6]张一迪.微博介入下的媒介审判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15.

网站类:

[1]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http://www.dcci.com.cn/)

[2]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3]凤凰网(http://www.ifeng.com/)

[4]微博社区公告(https://www.weibo.com/u/1934183965)

[5]搜狐网(http://www.sohu.com/)

[6]网易新闻(https://news.163.com/)

[7]新浪网(https://www.sina.com.cn/)

[8]新浪财经(https://finance.sina.com.cn/)

[9]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

[10]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

[11]中国网信网(http://www.cac.gov.cn/ztzl/xzt/38/zt/index.htm)

[12]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