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大V话语权的边界及行使

第一节 新浪大V话语权的边界及行使

随着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崛起和政府管控力度的加强,一批新浪大V或转场,或被封号,或离场,或静默,微博因此在2013—2014年陷入困境。2015年,微博服务商调整发展策略,并取消了140个字限制,重点建设垂直化内容和兴趣社区,第二季度即强势回归舆论场,实现了微博用户和活跃用户的双增长。微博2021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3月,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5.3亿,日活跃用户达到2.3 亿[1]。2016年,“魏则西事件”“雷洋案”“G20杭州峰会”“王宝强离婚”“傅园慧”“郭德纲师徒舆论战”等热点在微博场域持续发酵,引发几千万人围观和参与讨论,仅“王宝强离婚”这一条新闻在微博上的阅读量就高达77亿次。

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阵地向所有公民开放,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注册、传播信息和表达意见。但是,普通用户的“被关注”量少,影响范围一般限于同学、朋友、同事、亲属和少量陌生人,即使有原创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新浪大V的转发扩散,也很难引起他人注意。更重要的是,信息搜集成本高昂,普通人既没时间和精力去经营,也无资源可利用,“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如此奥妙、如此多样、有着如此频繁变化与组合的环境。虽然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能够驾驭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去对它进行重构”[2]

在微博场域,庞大的普通用户一般只是围观者,通常习惯等待意见领袖提供对象和意见。“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3],普通微博用户出自本能地选择那些社会形象较好的社会名人或明星等公众人物作为关注对象。这些公众人物在现实社会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社交广泛,信息资源丰富,因而更可能成为微博中的意见领袖。作为微博意见领袖,这些大V更容易占有话语表达规则的制定权,并通过话语表达凸显他们的话语权力,即在微博舆论场信任关系网络中建构自己的权力。新浪大V话语权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些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舆论制造过程中潜在的现实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