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大V表达失范的原因分析
2025年09月26日
第八章 新浪大V表达失范的原因分析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1]。普通公众借助开放自由的表达平台逐渐变成问题的提出者、自主自觉的表达者、答案的质询者,话语权的重新分配得以实现。自由、开放、互动的传播环境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大众的体验需求,但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相对应的则是海量信息的飞沫化与碎片化。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自媒体日趋成为各种正、负能量混杂的舆论场。新浪大V是从商业化媒体中形成的新型意见领袖,是微博空间的话题引爆者、意见领导者、舆论放大者。技术赋权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使新浪大V情感表达和言论释放的主体性、主动性显著增强。当敢于表达、乐于表达的社交新媒体用户遇上多元化的平台和开放的公共领域,新浪大V这一“行走的IP”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极易引起蝴蝶效应。占有社会稀缺资源、拥有众多粉丝的大V,在微博舆论场域享有相对较大的话语表达权,因而在激发热点事件、设置讨论框架、引领舆论潮流和社会风尚等方面有明显影响,普通微博用户往往沦为大V的回音壁,甚至大V不经意的一句话也会引起粉丝的猜测和想象[2]。传者的“去中心化”未必形成理性声音的全覆盖,反而可能带来“无中心”的风险。感性化、碎片化、极端化的话语表达在微博这个公共领域形成制衡空间和合意空间,网络不理性因素频现,争论、异见、误解、偏见都是常见现象。客观来说,新浪大V出现表达失范行为,既有自身媒介素养不高等内在原因,也有平台监管不力、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等外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