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社交媒体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CNNIC第47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81亿,较2020年3月增长8 498万,占网民整体的99.2%[1]。国内即时通信行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企业对新产品、新功能的探索和业务营收进一步增长两个方面,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任何网络产品均在探索并实践化的新形式。

“社交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安东尼·梅菲尔德(Antony Mayfield)的《什么是社交媒体》(What Is Social Media,2007)一书中。他将社交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特征。社交媒体的最显著特点是其定义的模糊性、快速的创新性和各种技术的融合。也有学者将社交媒体定义为一系列建立在Web2.0技术和意识形态基础上,允许用户自己生产内容的用以创造与交流的网络应用[2]

学界对社交媒体或社会化媒体的定义不一,虽然两者存在翻译与理解上的偏差,但均强调互联网Web2.0时代以来的参与性和开放性原则。概言之,社交媒体即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模式,将受众转化为积极的媒体用户,在虚拟的网络社区中予以聚合;以分属不同群体的用户为节点,在多个交叉的子网络中进行自主性的内容生产,并就相关性、兴趣等因素进行自由交换。从个体角度来说,依托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平台,用户可以上传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信息,并实现共享。在共享过程中,用户在虚拟空间中有选择地传递信息并实现自我服务式的“表演”,个体形象则通过信息文本中的象征符号得以凸显,进而建构个体的虚拟社会形象。用户在共享与被共享的过程中,既可以满足自己的窥私欲与自身的在场感,又可以通过参与分享或表达态度增强网络空间中的主体性,进而获得“被人发现”的虚荣感。从人际角度来说,用户的信息发布行为与其他用户的反馈(包括评论)形成互动之势,但这种互动建立的用户关系大多属于弱连接。

社交媒体的出现建立在两个通信技术条件的基础上:首先是网络连通的可能,其次是基于网络连通的人际互动。网络连通的历史可追溯到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简称ARPA),ARPA 网实现了最早的电脑互联,但它是封闭的。针对这一情况,名为Netnews的分散性讨论系统得以建立(后更名为Usenet),任何用户都可以在任何新闻组中发帖或回复留言。20 世纪80年代,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开始盛行,早期基于计算机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3]。2006年,Twitter的诞生建立了虚拟的聚合性讨论广场,用户的主体性进一步凸显,成为信息交流平台的主角,Twitter类社交媒体因此成为分享、讨论信息和凝聚舆论的领域。

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历程中,更多的是人的解放。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转换的不仅仅是社交媒体平台的技术逻辑,更是社交媒体网络中的中心角色——从信息内容到用户需求,再到用户主体。这是用户在社交平台姿势逐渐前倾的表现。作为传播主体的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建立起新的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并形成虚拟网络社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逐步从依托互联网的文本性叙事转变为依托用户节点的社会性关系网络。我国自1994年出现社交媒体以来,大致形成了三个以不同基点为中心的社交网络。

(一)基于内容的社交网络——以BBS为例

中国在1994年接入互联网后,同年5月出现了国内第一个论坛——曙光BBS。BBS是一种点对面的交流方式,为网民营造了一个共同讨论、群体交往的领域,网民可以依照自身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BBS的参与者往往有固定的昵称或ID,在社群中的地位以及人际关系通常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分类讨论区是BBS实现信息互动和社交聚合的主要栏目平台,其意义在于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与陌生人建立社交关系。在分类讨论区中,网民可以在已发布话题中选取自己感兴趣、比较熟悉或擅长的话题进行讨论,公开表明态度,与他人交流观点;还可以将自己的问题或信息发布在BBS讨论区中,吸引他人参与讨论并互动,本质上属于人际交流中一致性群体间的信息共享。话题选择对网民的一致性进行了初步筛选,具有相似兴趣爱好的网民通过共同话题相互吸引,并聚合在一起。

这种网络社群的聚合形式本质上是对地缘社会的突破,意味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再局限于地理上的接近,而是倾向于心理或兴趣取向的接近性。更为特殊之处在于,对共同话题的兴趣度往往将话题成员之间的一致性转变为群体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BBS的网络成员可以划分为“精英型”“实力型”“活跃型”“热情型”和“孤独型”五种[4],不同成员的论坛话语权往往由其在群体中的地位决定。群体地位的高低取决于网民发表言论的积极程度以及有效资源的掌握情况。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均和沟通能力的差异使得网民拥有的有效资源存在明显差距。网络话语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精英型”或“实力型”网民手中,他们更靠近话题资源或更容易取得资源,因而更容易成为话题论坛的中心人物,获得的群体认同度也更高。这些论坛中心人物往往因社会地位的优势存在、群体性质的认同、高积分显示的信任关系而在社群中具有稳定性,并形成强势主导力量。

建立在共同话题基础上的稳定的人际关系是以兴趣为主导的。网民对话题的兴趣促使BBS平台处于“有机的团结”状态,并对话题分析有分配作用,包括意见领袖在内的论坛成员都是依托对话题资源的占有度而确定自己的群体地位的。在以BBS为首的早期社交网络时代,人际关系的聚合依托于共同话题而忽略地域及时间,与陌生人达成兴趣结合的互动关系。

(二)基于娱乐的社交网络——以人人网为例

Web2.0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是媒体主导型议程设置功能逐渐被削弱,议题开始转由媒体和用户共同设置;另一方面是网民主体地位得以凸显,网络成为社交关系连接的虚拟纽带,网民自身的现实交往关系映射于互联网虚拟平台,现实的人际关系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基于Web2.0的SNS社交网站以网民为中心,开拓了人际关系连接的新渠道,通过真实的个人社会信息认证为用户推送基于线下地缘关系的可能性人际关系,是网络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与转换。

2004年,复制线下真实人际关系的Facebook诞生,实现了熟人之间的跨时空交往,对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影响很大。2005年创立的人人网、2008年出现的开心网成为中国网络中社交关系链条产业的先驱。人人网的目标用户主要为在校大学生,以实名认证为基础,充分开发“熟人尺度”,现实人际关系在实现网络映射的同时也得以扩展。利用线下已经建立的信任关系和情感维系增强网络用户的共振心理,人人网在满足用户自我展示需要的同时,还通过“热门好友”推荐功能拓展他们的交际圈。

SNS作为强关系的社交网络,除了同样具备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共享和情感交流功能,还具备满足娱乐等方面需求的功能。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为用户创造了个人化的娱乐平台,通过传递娱乐、轻松的信息为用户在虚拟空间中提供休闲娱乐服务。在平台上,用户既可以抒发所想、宣泄情绪,充分享受休闲式的心理体验;还可以通过分享娱乐内容来强化并维护现有关系。因此,人人网成为记录心情、发布生活动态、联系老朋友的主要工具。强化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实现线上线下的双沟通,正是人人网基于“关系”而实现娱乐休闲的核心所在。

(三)基于用户的社交网络——以微博为例

2009年,新浪推出微博服务,凭借其社交和媒体的双重属性以及洞察用户心理的优势,微博用户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掀起了一场媒体革命,2010年因此被称为“微博元年”[5]。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想通过微博以图文形式发出,吸引其他用户的关注;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名人、专家及朋友,了解其他人发送的个人生活情况和相关信息。

微博的出现是自媒体交互特性充分展现的技术结果,个体依托微博拥有了比在BBS和人人网上更大的话语权和主体性。在微博的公共空间中,用户以受传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出现,随着微博事件议题的迅速转换,用户的身份角色会依据自身对事件的熟悉程度和情感态度而变化。从个体角度而言,微博突破了人人网式的熟人社交,转向陌生人关系的构建,并为用户自我形象的营造预留了充分的自主性,用户可以在“个体印象管理”中为自己营造理想形象,进而实现个体角色的建构。从人际关系角度而言,微博通过“关注”与“被关注”的人际关系节点扩散信息,让信息沿着社交链的随机扩散获得更高效的传播。另外,微博的发布形式也顺应了移动趋势的需求,不再拘泥于电脑桌前,依托移动互联技术即可实现迅捷的信息流通,微博因此成为集聚主体性、互动性、社交性、时效性的社交平台。

微博通过话题营造和热搜来吸引感兴趣的用户。此外,名人效应的充分挖掘也让微博的聚合力超越了BBS话题聚合式的社群关系。在微博场域下,公众人物成为话题的中心,建立在“关注”前提下的粉丝群体自发形成基于用户黏性的聚合性社交关系。相较于公众人物的网络号召力,话题的设置功能相对弱化,大V通过彰显自身社会身份即可成为粉丝群甚至更大社会范围的讨论中心。

非大V的普通用户通过在微博上发布关于热点事件的信息或看法,也可借助社交网络的扩散效应得到大量关注,并可能在短时间内爆红,实现草根用户的“升级”。不同于人人网的强关系社交,微博是在虚拟空间的话题营造中制造临时社群,用户可以自行随机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并参与讨论,而微博话题的更替转换也可以使用户随时抽离某一话题而介入新的话题。在微博营造的社交网络中,用户的作用得到凸显,甚至成为平台建立的基础和中心。社交功能成为社交网络产品的标配,用户则成为产品运营的基础。

在用户得到彰显的社交平台中,目前更趋于凸显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平台致力于为拥有不同兴趣点、不同信息需求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社交网络的定制,因就业、游戏、文学等不同兴趣而聚合形成的社交网络将进一步强化垂直化趋向。从单纯的自由表达到小圈社交,是新商业模式的初探,也是社交网络的进一步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