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博日常化

一、微博日常化

微博是以用户为核心建立的社交平台,着眼于以人为中心的意义创造与价值呈现。微博最大的特点在于去中心化和开放性,公众可以从现实生活的束缚中抽离出来,在微博上公开表现自己。从热点话题的随时参与、评论到生活百态的微形式呈现,微博成长为用户休闲娱乐平台的同时,也成为用户建立社交关系的社区,更是用户获取新闻的一个主要途径。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博已经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时间利用、微信息传递、微动作互动,“微”而不小的力量持久而深入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习惯。

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 微博与社区调查研究报告》,微博用户的使用目的丰富多元,分别为:记录自己的心情;娱乐休闲;结交新朋友/拓展人脉;寻找志趣相同的群体;讨论共同兴趣话题;交流工作/学习心得;了解最新发生的事情;拓展知识面;与老朋友保持联系/沟通;关注感兴趣的名人;无聊、消磨时间;个性形象展示;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分享、交流及使用商品的经验;发布个人需求信息;发布商品服务/供应信息;查看商品服务/供应信息等[33]。可以看出,微博用户的使用行为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主要目的体现在实现自我表达、建立社交关系、获取知识信息、寻求社会服务等方面,从自我到人际,再到群体和社会,多维度实现个人社会性的特质。

在自我表达层面,微博以近乎零门槛的技术逻辑给予所有公民发布信息的权利,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即可成为事件的在场者或参与者,移动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分散在社会各方的个体映照在虚拟空间中。从心理层面分析,微博本质上是一种工具性应用,一方面源于用户对平台使用性功能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用户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产生的互动需求。现代人生活在风险社会之中,尽管宏观意义上的个人力量逐渐增强,但微观层面的个人却愈加弱小。现代人之间的隔离状态激发了他们对“被关注”的渴望。现实的人际关系往往受到社会控制与群组关系的束缚而无法有效使用,微博的虚拟关系因此成为现代人的情感寄托。不同地域和生活经历存有差异的陌生人通过微博建立起信任关系,并能满足用户的情感与心理需求。

从社会层面上看,微博充当了缓解民意激化的“社会安全阀”,借助微博的民意抒发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情绪的潜在威胁。社会各方多主体式的参与可以平衡并引导用户的态度和看法,将微博变为社会情绪的调节器。

在社交关系层面,微博实现了强关系到弱关系的拓展。强关系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地缘、趣缘的基础上,具有相似生活经历、在线下具有聚合行为的个体之间构成强连接关系,强连接的建立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信任度。弱关系则与之相反,通常是不稳定的,大多是临时或因某一话题聚合形成弱连接关系,往往具有随机性和任意性。用户依托微博实现了陌生人间的连接,可以同时以“关注”和“被关注”的方式获得圈层式认同。兴趣爱好成为微博关系建立的基础,焦点事件成为识别身份的标签。在通过虚拟空间维持线下关系的同时,微博的线上弱关系也有可能转变为线下强关系,这是社会交往方式的一种创新。微公益、微投票便是线上临时性聚合关系的直接体现。

在知识信息层面,微博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在现代社会,忙碌的节奏将社会中人们的个体时间切割为碎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生存困境正源于此,人们已经无法完整地去看、去听、去感受,只能依托移动设备,利用碎片时间获取信息和汲取知识。微博的核心在于“微”字,即使140个字符的限制已被取消,但它“微”的特性已深入人心。微内容的发布和浏览模式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即时性的跨时空传播成了新的信息消费习惯。公众通过微博搜取信息,既能同时满足用户的既得利益和知识需求,也有利于增加用户黏性。

在社会服务层面,微博可以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一方面,MCN 机制通过PGC内容的聚合,在资本的支持下保证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实现流量变现。微博通过广告营销、内容电商、课程销售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商品、内容及知识,在网红收获商业利益的同时,也满足了用户的硬性需求,如通过观看美妆大V视频了解化妆品知识及选择化妆品等。另一方面,政务微博的兴起为用户实现网上问政和舆论互动提供了必要条件。“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会通过微博平台汇集网民意见,网民可以通过微博发布对社会焦点问题的看法与态度,还可以实时“@”相关政务微博,引起政府机构的注意,促进问题的解决。

微博在重塑社会结构并延伸社会关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微博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分散而多元的用户通过信息共享和社交化传播而被连接起来,既提高了微博的使用率,也使微博成为扩展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