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处置中公共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媒体“失语”的困境
媒体失语是指新闻媒体迫于监管制度、经济利益等压力,在某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避重就轻或直接忽略重要问题的现象。媒体失语现象对其自身的公信力有极大的伤害。媒体在日常传播中会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法规、业务流程与职业规范,积极维护其公信力。在突发性重大社会事件发生后,积极参与公共传播是媒体展示并强化公信力的难得机遇;反之,必然会对其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
受制作流程、组织管理、传播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公共危机出现后,传统媒体有时会对所谓的敏感问题采取“缓报、弱报、不报”等方式处理;与之相反,相对个人化的微博等社交新媒体则表现出更突出的共享与协作精神,因而在危机事件信息的传播中抢占了有利位置。微博等社交新媒体具有内容生产个人化、管理模式扁平化的机制优势,同时还具有强互动、超链接、实时推送等功能优势,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大量传递多元化的信息,有助于廓清事实,彰显公共性。微博等社交新媒体“不仅对社会的生产关系、信息资源等重新分配颇具影响,也涉及原有传播格局的重构及社会话语权力的争夺”[33]。这意味着,媒体一旦在危机传播中失语,便会对其公信力造成致命打击,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公众“信爹信娘不信报”的后果。“聂树斌案”等诸多网络事件佐证了公共传播之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与价值。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微博等社交媒体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舆论“失范”的难题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新都伴随着话语权的释放、传播力的解放及思想疆域的拓展。“新兴媒体将舆论监督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从而消解了公众和社会表达的边界。”[34]一方面,我们看到社交媒体在公共传播领域具有满足公众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社会民主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等方面的积极功能;另一方面,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社交媒体传播中失范、失序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
有学者提出:“网络社会中充斥着言语暴力、仇恨、民粹主义等现象,甚至是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等恶性事件,导致了公众参与的无效性。”[35]网络媒体传播具有伤害性、侮辱性、煽动性的内容会对现实社会成员造成伤害;“假借正义的名义制造社会话题,影响公共舆论”[36]也可能引发社会分歧或焦虑,导致公共传播效果走向反面。微博等社交媒体给予了用户更多传播的机遇与权利,但没有约束的权利会破坏公平的传播。权利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下实现,在遵循既有传播制度情境的基础上,社交媒体公共传播亟须探寻构建社交媒体公共传播力的合理路径,并发挥其社会功效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