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大V传播力及其构成
微博等社交媒体发展初期,公众怀揣“围观改变中国”的理想,积极发表意见、表达看法,在呼吁解决民生及公共问题、监督政府官员理政、推动民主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网络水军(指在网络中针对特定内容发布特定信息的、被雇佣的网络写手)操纵民意、过度炒作舆论事件、影响政府公共议程设置甚至决策等负面影响。
在此情境之下,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治理行动,涉及改变网络舆论工作导向、完全推行实名制、规范网络新闻舆论秩序等方面。2013年,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上,与会的网络名人达成共识,提出网友应遵守的“七条底线”,以“化解社会的戾气,释放正能量”[26]。此后,不少意见领袖渐渐失声。2014年,国家有关部门展开净化网络环境专项行动,部分新浪大V开始转移平台,逐渐淡出公众视野。2015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批被依法关闭的网站、栏目和微信公众号,整治网络秩序进入实质性阶段。2016年,工信部发布《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相关规定,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要求微博等社交媒体用户采用真实身份信息,网络秩序整顿及新闻舆论管理进一步加强。
国家有关部门的净化网络环境专项行动自2014年开始,这次行动过后,以网络大V为主的意见领袖如何正确引导微博舆论、网络公共空间如何加强把关人意识和角色定位等,成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重要问题。截至2018年7月,本书研究团队持续关注的200 名微博用户中,有27 名用户被注销,占总用户的13.5%。
一系列治理措施的落实似乎影响了用户使用微博等社交媒体的积极性,微博使用率滑落幅度较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此前一直保持迅猛增长势头的微博应声而落,使用率从2012年的54.7%一路下滑至2015年的33.5%。然而,微博并没有一蹶不振,经过几年的调整后重新迈进上升的轨道。2015年成为微博发展的拐点,使用率终于止跌回升,在2016年上升至37.1%。有分析者指出,“微博又回来了”的原因有多种:一是微博信息公开传播、关系弱度连接等特性满足了用户“强媒体、弱社交”的工具需要;二是微博推出的直播和短视频业务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三是娱乐明星或网红可以在微博上与数千万的粉丝互动,粉丝经济效益明显。
诚然,微博平台对自身商业、娱乐等优势功能的发掘是“微博归来”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必须承认,微博仍然是一种具有强大效果的传播工具,它一直被视为可以自由表达言论、参与社会舆论的平台。对中国网民来说,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工具理性”价值依然存在,将微博等社交媒体视为个人表达与公共舆论传播平台的现实结构与需求未曾改变。也就是说,微博的社会属性及功能是它重回公众视野的潜在因素。事实上,作为社交媒体,微博基于社会关系的链接形成了较强的传播力。从微博传播力的形成来源看,其核心生成者是新浪大V,因此,新浪大V传播力这一概念可以看作新浪大V通过微博实现传播效果的能力。
构成新浪大V传播力的关键要素有两个:一是微博信息本身的特征,包括微博的表达及其携带的情绪等,拥有较强传播力的新浪大V的情绪表达可能会对相关事件的动向构成影响;二是意见领袖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其身份与表达,微博用户中既有普通百姓,也有名人、官员、新闻工作者以及企业用户等[27]。不同身份地位的微博用户在微博内容的表达风格上有较大差异,因此对微博的传播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占据丰厚社会资源的新浪大V也会在微博中拥有强大的传播力,甚至能够辐射整个社交媒体。正是在此意义上,微博等社交媒体兼具大众媒体与自媒体的传播特质,蕴含强大的传播力,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四力”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社交媒体传播力是指社交媒体用户进行信息生产传播以及意见表达的能力和效力,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信息生产传播的强度;二是信息覆盖的广度;三是用户互动交往的深度。信息强度是指信息承载的能量,是影响信息使用者心理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信息广度是信息所覆盖时空的范围和所影响群体的数量;交往深度是指用户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所拥有共同意义的范围。
沿此路径,结合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新浪大V作为意见领袖的传播力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考察:一是新浪大V信息生产的强度,也就是意见领袖生产信息的能力,即获取、使用及传播信息的能力;二是新浪大V信息传播的广度,即新浪大V传播的信息被转发、点评的数量;三是新浪大V信息传播的深度,也就是新浪大V在信息交往传播中对社会舆论及人们行动产生的影响。
在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基于媒体融合促进新闻舆论“四力”的建设与创新并不意味着对普通社交媒体用户传播力的稀释或争夺;相反,只有建立互动共赢的融合模式,实现传统媒体与社会媒体的深度融合,才能持久地推进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的建设。
新闻媒体作为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新闻媒体管理者到新闻信息生产传播者都应承担起自己的神圣使命,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新媒体发展规律、新闻舆论传播规律和网络传播规律,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以确保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因此,理解传播力及新闻舆论“四力”之间的关系是促进“四力”建设、创新传播方式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