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带来价值观冲突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政治上,从苏联模式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上,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文化上,从传统文化、乡土文明转向现代文化、都市文明。转型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碰撞,社会分层加剧,利益诉求多元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满足需求的手段之间发生冲突,刚刚制定和实施的制度规范尚未巩固,存在一定的新矛盾。欲望被满足的速度与新欲求产生的速度并不一致,消费社会的膨胀不断刺激新的消费热点增长。根据默顿的失范理论,当制度化手段不能实现文化价值目标时,社会就产生了失范行为。少数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的表达失范行为,既是微博用户价值观紧张冲突的外在表现,也折射出网民因种种原因不能满足时的不满和失望情绪。
2010年10月发生的“药家鑫案”引发了全民性的舆论参与。在对药家鑫进行一审判决之前,新浪微博发起了名为“药家鑫杀人案——民众投票审判”活动,要求在四个选项中单选其一,绝大多数网民选择了“药家鑫故意杀人证据确凿”。在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之后,出现了许多对“药案”量刑进行反思的声音,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网络舆论,认为审判结果体现出的人性缺失是强大的网络舆论对司法独立进行干预和影响的结果[12]。这一案例正说明了社会转型期间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如性别差异、经济地位差异、地域差异、社会身份差异等。巨大的社会差异折射出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的分化和重组,新浪大V的各种表达失范行为正是这种状态的反映。
微博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等诸多特点赋予用户更多的言论自由,但用户言论自由的获得伴随着多元价值观的复杂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价值观,也有消极的价值观。当他们受到一些消极价值观的影响时,很可能会出现行为失范的现象。微博意见领袖“@薛蛮子”曾经说过,他浏览微博的感觉就像“皇上批阅奏折”一样,他在微博空间拥有的舆论影响力让他产生了微博公共空间“帝王”的错觉。这样的错误认知明显受到传统封建特权思想的影响[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