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大V表达失范的理论探讨

第六章 新浪大V表达失范的理论探讨

“互联网作为一种‘高维媒介’,其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往以‘机构’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传播的格局,取而代之的是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传播。”[1]微博兼具开放性、草根性和及时性,承载了公众自我实现式的表演,也由此成为舆论演化的一个基础平台。同时,人际关系的多重变革也促使虚拟社会中的弱关系发挥作用,“脱域”下的网民在微博平台中以兴趣为纽带进行聚合,形成网络社群。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是资本逻辑的内在驱使,也是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去结构化的微博用户在松散的组织建构中被重新“再结构化”,形成以新浪大V为中心的多层中心社群。新浪大V凭借自身强有力的社交媒体传播力和庞大的粉丝基础,成为号召和影响网民的特殊群体。

正如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所言:“任何一种技术或文明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2]影响力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重叠中实现了延伸,并进一步演化为影响舆论偏向的重要因子。在舆论偏向的演变过程中,既可能出现舆情的正方向发展,也可能发生反方向演变。其中,新浪大V的话语偏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情合理的规范探讨在突发事件中能发挥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失范表达则可能导致多方意见的分歧和社会秩序的混乱。本章主要从理论层面探讨新浪大V表达失范的内涵与类别,梳理他们在不同类别区分之下存在的不同失范表现,并针对新浪大V表达失范进行建设性对策分析和针对性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