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的巨大诱惑

二、“粉丝经济”的巨大诱惑

随着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渗透,网络受众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可供交换的商品。在经济利益的诱使下,网络意见领袖需要尽可能地吸引受众,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受众。作为自媒体的网络意见领袖拥有可观的注意力资源,许多商业机构都意图借助意见领袖的名人效应来进行商业推广或舆论引流。因此,将商业性信息植入微博内容以引导受众的行为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普遍做法,微博低俗信息及利益驱动下的广告泛滥、对受众的一味迎合、对经济利益的极致追求,是新浪大V出现表达失范的经济原因。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传统经济正向“粉丝经济”(fans economy)转移,整个社会的价值与信任体系正在被逐渐重构,“粉丝经济”也成为21世纪互联网上的一门大学问。“粉丝经济”这一概念可以阐释为:通过提升用户黏度来优化口碑营销实效,以获取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信任代理形态与经济运作方式。

中国的“粉丝经济”从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开始崭露头角,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如今,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下,粉丝不仅意味着影响力,还意味着经济价值。聪明的商家正在奋力开拓“钱”途远大的粉丝产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粉丝经济”[9]。“粉丝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消费,是从情感出发,以情绪资本为核心的虚拟社区营销方式。“粉丝经济”围绕流量、信任来运营,有了具有规模的粉丝群体和流量,就可以创造品牌、提升形象,也可以通过转发广告、知识付费问答获利,还可以通过会员制手段获取会费。上海交通大学的学者季丹认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微博的传播特性进行市场营销、品牌推广,在客户服务、互动形式、推广形式、公关服务等方面带来价值。企业营销的规模会加大,但是最难的是微博营销的效果评估问题以及成功转化的问题[10]

作为国内明星驻扎的代表性社交媒体,微博是中国最大的粉丝集结地和粉丝追星的主要根据地,也是“粉丝经济”时代的引领者,更是“粉丝经济”的核心见证者。通过对海量用户需求的精准分析,基于对粉丝与明星之间关系的深耕和把握,微博通过长文、话题、视频、直播的完整产品线,为热情而充满创造性的年轻粉丝群体打造了专属追星场景,满足多样性粉丝的多元需求,让他们不断提升追星过程中的参与感和话语权[11]。传媒资讯高度发达,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稀缺产品,部分新浪大V为获得粉丝黏度和忠诚度,极力迎合粉丝的情感需求和社会想象。在竞争激烈的注意力至上时代,为争取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赢得微博粉丝崇拜,最终获取点击量、阅读量、评论量、转发量并通过各种渠道将之变现,某些逐利的新浪大V在迎合粉丝趣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精神脱轨和表达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