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大V的影响力及其模式

第四章 新浪大V的影响力及其模式

当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成为大众媒介的核心时,信息发送者同时也是接收者,信息生产者也会变成消费者,用来理解“第一媒介时代”的逻辑被颠覆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第二媒介时代”有自己的时代与技术逻辑。一方面,这个时代的媒介范围已经从专门指向大众的媒介扩展为覆盖范围更为精准的个性化媒介;另一方面,这个时代的媒介使用形式已经超越单纯的信息和知识获取,不断向个性化互动方向发展。以交互性信息传播和嵌套式信息扩散为特点的微博,成为“第二媒介时代”的典型代表。

虚拟空间具有动态性特征,就物质建构维度而言,虚拟空间会因中介性应用技术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运行逻辑,也会因构成要素间的组合与裂变而处于流动的变化状态。微博空间作为虚拟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以微博技术为中介,是微博技术、微博空间结构和主体“微博行动”共同参与实践的空间形式。经过井喷式扩张阶段后,微博进入了较为成熟平稳的状态。新浪大V转发信息的增量效应促进了微博传播效果的爆发式增长,微博中扎堆的负面情绪和谣言则让大V成为重点管控对象,隐藏在新浪大V背后的利益与话语权之争将新浪大V推到了政府、企业与网民角力的旋涡中。

微博及其意见领袖是一种客观存在,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与微信的优势地位依然显著,而微博的媒体属性及意见领袖富集,更使其具备了强大的话题引导和流量引入能力。

微博空间中主要活跃着四种类型的意见领袖,即休闲娱乐类、社会民生类、竞技体育类及金融时政类,他们各有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微博及活跃其中的大V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我国社会发展及舆论场的建设均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微博及其大V有各自的发展规律,极少数大V在公共事件的发声中确实存在表达失范问题;还有部分大V借机炒作,将所谓的“民意”转化为其注意力经济的一环,甚至有大V被邪教和境外势力煽动,故意扰乱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抹杀微博及其大V的积极作用。

微博和活跃的大V作为一种依然存在、尚未退出传播学研究舞台的传播学现象,仍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大V在互联网中的影响研究包括大V群体的构成、大V制造的条件因素、名人效应对公众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对大V影响力进行研究有利于掌握并了解目前网络空间多方权力制衡状况和舆论形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