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大V影响力的获得路径
电子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互动主体之间“在场”的物理界限,互联网空间的拟真性使之具有与个体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面对面互动的高相似性。吉登斯对于互动情境构成因素的分析在新媒体时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却为立足于具体情境影响和控制个体互动流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考角度。
与大众媒体相比,互联网环境中的注意力更依赖于某些信息是否能够打动某个群体,而不像大众媒体必须诉诸最小公分母。因为许多网络集群是基于共同兴趣,而不是资本投资。在互联网空间内很难完全用金钱购买用户的注意力,更难以压制不同的意见。新浪大V作为新媒体平台上受到公众关注的特殊群体,其影响力的产生和扩大都受到媒介技术、规章制度、社会道德和个体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浪大V如何利用内在资源在现实与虚拟的社交链条中实现资源转化,传统媒介组织的介入将对与大V有关的公共事件产生何种作用,都成为寻找新浪大V影响力扩大方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背景要素。
(一)共同关注:集体情感产生的前提
共同关注、情感能量和身份符号是互动仪式理论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三个要素,“高度的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跟高度的情感连带——通过身体的协调一致、相互激起/唤起参加者的神经系统——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形成了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也为每个参加者带来了情感能量,使它们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期望去从事他们认为道德能够容许的活动”[23]。与互动仪式理论中的面对面互动不同,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中的互动是一种“缺场式”的互动。此种互动的前提是互动双方必须预先在形式上建立一定的社会联系,在内容上需要有双方都可能关注的共同议题。
微博平台建构初期对普通用户进行的“名人推荐”策略,使包括大V在内的所有微博用户的关注对象呈现出同一化趋势,内容同质化也更为明显。大V在微博上针对某一议题的讨论次数越多、交锋的时间越长,在用户页面呈现的概率就越大,引起关注者注意的可能性就越高,影响力也就越大。但是,有关公共事件的舆论,从发酵到消解一般需要经过几个特定的发展阶段,信息传播的热度有限,持续吸引公众注意力的时间并不长。这就要求大V在及时把握偶然发生的公共事件之外,还要拥有与普通用户范围接近的其他共同关注对象,以此不断强化粉丝的集体情感。
大V影响力的产生最初来源于其自身社会资源在虚拟空间内向互联网知名度和话语权的有效转化,而影响力的扩大实质上是虚拟资源与现实资源之间循环积累和相互影响的交互结果。这也就意味着,大V在互联网空间内的影响力必然需要现实社会中实质性服务、产品或专业知识的加持,比如韩寒作为文艺圈大V所推出的文艺作品或李开复作为投资者所推荐的新项目以及与其领域有关的新观念等。网络讨论的结果往往是使网民原先的立场更为坚定,他们很少因讨论而改变原有想法,部分相对理性的讨论也主要表现为语言和观点在理性框架之内,并非由于讨论而达成某种理性的一致意见。因此,网络讨论的意义并不在于讨论的结果,更多地表现为讨论的过程:成千上万的人同时热议某一事件或话题,本身就是具有影响力的社会运动。可以说表达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与公众或部分公众就共同关注的议题进行讨论以及大V平等互动理念下的表象行为,很容易激发公众在共同关注议题下的集体情感,使大V的影响力得以提升。
(二)整合资源:跨情境遵从的合理利用
遵从行为是一种简短的姿势,表示一个人跟随另一个人,包括称呼、声调、衣着等方面的模仿。情境是寻求合作的仪式,从中保持短暂的关注焦点,既给适当参与的人以尊重,也给情境现实以尊重,以此显示某事的重要性。他人对个人的遵从大多取决于相关领域内个人的声望。在专业性的组织和网络之外,“跨情境的遵从主要限于名流”,该群体通常由大众媒体制造,“在这里经常出现为接近社会大多数人的任何事情所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不仅有助于围绕这些名人提高显著度,而且使得新闻与娱乐活动更容易去填充它们定期为公众安排的节目”[24]。遵从行为的产生初期主要依靠个体的内在资源,微博关注行为本身就是遵从姿态的一种具体表现。柯林斯对跨情境遵从行为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作为新媒体空间“名流”的大V在提高自身影响力和显著度中具有优越性。其中主要强调了两点,一是大众媒体的运用,二是相关新闻对公众注意力的吸引。
在微博空间,跨情境遵从的主体主要由大V构成。一方面,类群内部所具有的圈群传播局限使该群体在集中拥有大量资源的同时,也具有实质性互动范围的有限性。相同或相似的圈群传播提高了大V间传播内容相似或观点形成对垒的可能性,共同的话题趋向使大V主动或被动地形成集群强势,影响力作用得以叠加。另一方面,当公共事件发生时,微博平台内围绕事件、话题展开的各种思想和观念交锋,使“意义生产”的空间得到全面拓展。事件或话题产生集聚效应,与之有关的理性思考或质疑、用户借机发泄的情绪和手段营销等纷纷被卷入“意义生产”的范畴。这是事件效应能发挥重要意义的最根本原因。由此,名人效应和事件效应形成聚合性传播效果,事件涉及的大V或在公共事件传播中言论具有鲜明特色的大V的影响力将呈裂变式扩大。
“如果社会上的一些掌握着重要政治资源的人士也开始用某个社会运动的话语来批判政府,那么这个社会运动在社会上的地位就会大大提高,他们的话语也就有可能受到新闻的注意”[25],反之亦然。新浪大V作为名人的显著性、公共事件涉及公共利益的重要性,以及两者相互影响而吸引的公众注意力,促使传统媒体频繁地将报道焦点对准相关的事件与人物。传统媒体较高的权威性使其在微博时代仍具有较强的公信力,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它们具有一定的利益代表性,其把关的高门槛使涉及大V的报道成为官方立场的象征,也使他们的影响力在民间扩散的基础上获得了官方某种程度的认可与关注,对影响力的继续扩大具有深远的作用。
(三)互动技巧:叙事补充机制
在互联网空间内,要想获得广泛的感召力,必须在做到有效、有用和有娱乐性时,还要以一种令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示自己。以微博为首的自媒体平台在发轫初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叙事逻辑,增加了人际心理距离,突破了物理距离的限制,以接近受众的角度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以最大限度地引起公众的共鸣,并通过节点传播进行信息的快速扩散,从而提高影响力、扩大知名度。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形成自身的微博特色,并结合具体的公共事件表达犀利的观点,草根大V最初以潜在对抗权威的方式吸引了广大受众。在提高内容贴合度的同时,根据抓取的具体数据进行基础分析,从而在用户活跃度较高的时间段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与扩散,并利用微博平台提供的“粉丝头条”“热门话题”等功能进行相关话题的预热与宣传,一系列基本互动技巧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微博用户知名度的推广。
具有高转发量的微博通常具有叙事补充机制。当微博用户发布一条有关公共议题的信息时,微博嵌套式传播的特性使其他微博用户可以在转发过程中对原观点进行补充。信息在进一步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从而形成一种协同叙事的行为,在效果上产生网络舆论波的共振效应[26]。微博叙事补充机制的频繁运用,提高了其他用户搜集和分析资料的效率。基础互动技巧的运用、对具体事件的横向总结与纵向剖析以及新浪大V在观点表达之外进行微博内容补充的重要手段,可以弥补由于参与者众多、观点杂乱而产生的非系统化叙事的缺点,但也对新浪大V及其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事实上,新浪个体大V逐步向媒介专业化方向转化的趋势已经初露端倪。汇聚松散的“民意”,并运用自身积累的社会、权力资本进行观点表达,进而促成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与策略性调节,是新浪大V扩大影响力、巩固粉丝基础的最重要手段。
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崛起创造了新的社会传播资源。个人作为传播的主体,有机会直接成为社会资源接触者和社会治理参与者,由此增强了个人表达权利并提升了内容生产能力[27]。话语是特殊形式的资本,在微博场域中,根据主体所处的位置不同,话语资本的占有度存在差异,因而出现了意见领袖影响力的分野。此外,话语资本、场域和惯习三者也是新浪大V影响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它们与粉丝认同、信息价值生产、资本移植、话语权争夺等要素密切相关。
微博等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在舆论事件讨论或公共舆论传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引导社交网络中的信息生产与消费行为,还可能会影响舆论走向或公共事件的进程。从资本的角度看,微博等社交媒体是基于用户连接的信息生产网络,意见领袖是居于核心位置的把控者;从场域的视角看,微博等社交媒体是基于社会关系建构的话语空间,意见领袖在话语权争夺、资本移植中获得了影响力,并覆盖现实社会的诸多方面。
在社会传播系统中,微博等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影响力与传统媒体影响力一样,同属推动社会系统运行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新闻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微博等社交媒体也不例外。在微博等社交媒体意见领袖中也存在垄断信息资本、操纵网络民意等现象,他们甚至会有意刺激信息过度消费,或刻意干扰社会传播秩序并非法谋取利益,这也是社会各界应共同面对并克服的问题。在信息生产和言论表达中,倡导微博等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的社会主体责任和公共担当精神,提高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介综合素养,有效运用或创新意见领袖影响力作用模式,是微博等社交媒体服务社会的途径,也是平衡传媒生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