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追求民族昌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在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才培育。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教师队伍逐步扩大,高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他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和责任。如何成为好老师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条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占据首要地位,青年教师应当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本书以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历程为背景,深入研究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体系。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历史成就,使研究具有说服力,即具有科学性和深刻性。就研究者而言,必须具有良好的中国历史文化素养,同时具有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必须具有对实际情况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具有对研究对象从多学科角度,运用多种理论方法进行深刻分析的学术能力。本书是作者在对研究对象关注多年并实际参与相关研究活动,再经由学科专业训练后撰写出来的学术专著。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作者在书中清晰地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历程,客观分析了道德建设的制度建设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作者力图科学解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生成机理、演变过程和运行特征。
第二,体现了多学科的理论思维和方法运用。作者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进行合法性和科学性的分析,运用中国高校现代教育理念,综合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采用社会科学的概念和工具,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师德建设问题研究现状,思考未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走向。
第三,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应用价值。本书语言朴实,通俗易懂,以问题构建为导向,层层推进,深入浅出,突破传统研究理论的思维定势,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师德建设研究增添新的科研成果。
总之,在当代社会环境背景下,系统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的成果并不多见的情况下,本书显得极为难得,它无论对于推进我国教师队伍制度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完善教师考核管理办法,都具有显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