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科学把握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提出运用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道德建设,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从“以人为本”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客观实际和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持续中不断发展向前,社会上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特有的特征,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比如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悬殊比重不断增加,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位列全球第三;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反映比较突出;道德滑坡,社会诚信下降;部分官员由于贪污腐败,造成社会影响极为恶劣,社会正常秩序受到影响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不断加强,社会道德不断出现滑坡后,产生的社会现象,就其特性来看,属于社会建设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党中央敏锐地认识到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6]。
第二,从社会建设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诚信友爱”就是道德建设的内容,“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17]。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勾勒出了完美的图画,这个目标的实现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人民能够将自身的个人素养和道德品格提升到互利互助、诚实守信的高度,那么社会和谐的氛围达到了,社会道德建设的目标也得到了实现。同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目标也包含着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道德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包含着增强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意识等道德内容。由此可见,在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诸多要素中,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包含的内涵极其丰富。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党中央强调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证来抓。胡锦涛在《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中提到,“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无法实现社会和谐”[18]。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19],倡导和谐理念和精神,提高人民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净化社会道德风气,提倡共同的道德规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文化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
(二)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
江泽民早在2001年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目标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此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内的科学发展观。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其中就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在十七大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六项新要求之一被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和谐四大目标之后的重大发展,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认识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就要树立维护生态平衡、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等道德观念,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长期目标,为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不仅不能持续发展,在经济效益上也得不偿失。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需要依靠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我们共产主义事业的成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战略地位的必然。
第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关于环境治理和生态资源再利用问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五”计划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十一五”规划将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到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一直贯穿于党的经济发展政策中。由于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方面资源约束问题日显突出,石油对外和矿产资源依存度上升,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严重;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整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系统由此也造成退化,水土流失造成的沙化土地面积与日俱增,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主要源于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保持和发展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不仅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同时还要不遗余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确立更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道德理论支撑。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所逐步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人对自然所采取的一切行为都存在着道德问题,对行为后果都应承担道德责任,对于人为的行为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破坏、生态的失衡,那么就是违反生态道德,理应受到道德法庭的审判。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生态文明的再认识,通过对自然资源和自然价值进行正确理解,改变传统思维上对于自然环境破坏式的掠夺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伦理关系,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采取关爱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原则,符合当代世界所认同的道德价值观。
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从更高、更广阔的视角认识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被置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高度上。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过程,从两大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到五大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是认识提高到新阶段的辩证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