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高校师德建设

第一节 文化与高校师德建设

在民族复兴的时代,中国面临着文化转型和道德建设的艰巨任务,传统与现代、西学与东方文化、价值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人权与公权等关系已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做深层次的思考,是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的应有贡献。

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本来是中国思想对外开放的产物,是把西方和俄国的革命理论同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成功创举。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曾经将取得的成功经验和理论绝对化,过度地用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代替全民族的文化建设,用政治性的批判代替学术争鸣,甚至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当然,学术的时代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然降临,当前的学术环境并不一定让人完全满意,固然与学术制度和管理制度上的弊端有关联,不过制度由人制定,靠人来执行,必须正视学术弊端始终是人的封闭、狭隘心态的反映。

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殊性造就了特殊的文化思维方式,它的现代性是中国特色。但要避免将“中国特色”庸俗化,尤其要避免泛化“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观点。对此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认为一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民族性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另一种认为一个民族能够贡献出普遍理论。前者的理解满足了西方民族对其他民族风俗人情的好奇心理,在文学领域有一定的市场;后者的理解是把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普遍的理论结合起来,使之更符合科学、哲学和社会、人文理论的发展要求。后者的典型代表是犹太思想。犹太人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失去国土的千百年时间里,从来没有失去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然而民族传统并没有成为创立普遍理论的障碍。犹太人并没有固守于“犹太特色”的局限,而是追求普遍真理,从而创造了相对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学者更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批评和争论,积极与国际学术标准接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增进学术交流,从而突破“中国思想特殊”的狭隘地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