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校层面

二、高校层面

(一)高校浮躁的发展心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冲击,我国高校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高校道德建设所忽略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忽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自高校体制改革以来,高校更为重视科研成果带来的学术排名,而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尽管国家大力提倡道德建设,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但很少将传统文化的传播落到实处。很多学生对《史记》《诗经》故事了解不够,或者完全没有听说过,反而对韩国的某些偶像团体的名称来源、韩国小吃的典故,甚至某些外国节日的渊源却如数家珍。从侧面反映出国家或者高校在推广汉学典故、宣传传统文化方面做得远远不够。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挖掘,潜移默化到高校道德教育的方方面面,才能激发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力,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忽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模式。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故家长认为所有的责任包括道德教育的责任也由学校来承担,实际上,家庭才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最能潜移默化道德教育的所在。社会风气完全可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行为准则,学校毋庸置疑是道德教育的基地,承担着道德教育的重任,但需要社会和家庭的配合,仅依靠学校单枪匹马的道德教育会影响道德教育的功效。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有助于道德建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忽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效性。就高校的教育水平而言,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会有任何问题,但在实践方面却大打折扣。由于现有的道德教育没有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仅是灌输理论知识,脱离思想实际,学生的接受度不高。如果从实践角度出发,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强道德教育,比如参观大型建设工程提高社会成就感,参观监狱、听取相关报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些比依赖课堂上的说教更具现实意义。

对高校道德教育而言,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危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道德教育更上一个台阶。清除国人对道德教育的误区,融合高校道德教育资源,有力推进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体制的不完善

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失范情况已经比较普遍,很多人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不高,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自身的修养不高,另一方面在于高校学术氛围不浓厚,对失范行为没有进行有效惩戒。对于道德规范,高校处于缺失的状态,没有国际上通用的或者缺乏在行业内极具影响力的职业道德宣言,也没有在学术领域得到普遍认可的技术性标准。规范的真空状态导致在某些领域的某些行为缺乏标准可遵循,致使某些行为具有活动空间,就有可能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面对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蔓延,制定统一完善的学术道德规范有助于解决问题或预防问题的出现。

高校学术道德问题涉及面非常广,几乎涵盖了高校教师所有工作领域,科研领域是高校绩效工作的核心,科研成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旦科研领域的失范行为受到曝光,学术道德失范就会受到社会极大的关注。失范行为涵盖了科研整个过程,包括课题申请、课题研究、成果发表等过程,评判标准的缺失,造成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使教师在有争议的情况下无法有章可循,维护自我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