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层面

一、个人层面

(一)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迷茫,个人功利主义盛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碰撞,西方国家对我国青年学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不断加强,而我国近年来为大力发展基础学科建设,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他们当中有的因较长时间没有接受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缺乏对党的政策方针的深刻认识,理想信念有些模糊,同时受海外社会思潮的影响,政治意识淡薄,政治观念偏颇,容易产生政治信仰危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积极的服务信念和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然而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不坚定,未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自我的工作认可程度较低,缺乏基本的敬业精神。在经济利益至上的时代,部分教师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部分教师的思想信仰缺失,使其个人功利主义过强,影响工作积极性,造成懈怠不前。初入高校的部分青年教师职称尚未评定,待遇比较低,对待工作态度敷衍,宁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兼职工作中,赚取外快,而不愿意关注教学的改进,也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动向。在处理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方面,他们宁愿获取资源发展自我,较少考虑学校整体规划,而是利用职业特性谋求便利。这些都是缺乏职业精神、思想道德品质有待加强的表现。

(二)教育意识

教育意识淡薄,轻视育人功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特征,特别是受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对教师职业缺乏敬畏之心和虔诚的态度,造成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

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果对本专业缺乏热情,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没有深刻的意识,那么在工作的进程中很难做好本职工作。这里面有多方面的缘由。首先,青年教师主体对教育的认识不足。部分年轻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本科专业并不是教育类,因此对这个职业缺乏敬畏之心,以为仅仅通过讲授课堂基本知识内容就能够胜任教师职业。其实不然,缺乏专业性系统的培训,教师本身素质就会大打折扣,这个从实践过程中就很能看出问题。其次,青年教师对课堂的敬畏心不足。上课不是走过场,需要专业的应对,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能够直接反映出教师的临场发挥能力。课堂的把控能力必然展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经历过专业培训,甚至长时间的实践过程,才能培养这样的能力。再次,青年教师缺乏荣誉感。相对于其他行业来看,教育行业的收入并不突出,工作稳定是优势,但缺乏必要的经济层面的奖励。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部分教师受到社会上相互攀比的风气的影响,对教师行业没有荣誉感,进而没有积极上进的劲头。从这样几个角度来看,增强青年教师教育意识,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非常有必要。

(三)职业道德

经济利益至上,缺乏职业意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经济利益主体也呈现了多元化。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教师道德建设提供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高校教师可以凭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在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格局中实现自身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市场规律所决定的,只是在现实社会中,部分教师不安心于本职工作,以开公司为副业,想方设法赚取外快,对于本职工作则是敷衍了事,导致本末倒置、主次颠倒。某位高校的年轻教授除了在本校上课以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在外面开办自己所属的公司,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经营第二职业,将学校的课时安排给外校教师兼职授课,由于水平有限,责任心不强,兼职教师所授的课程引起了学生的极大不满,结果导致教学事故频发,该教授也受到了学校的处分。这位教授将个人经济利益排在学生利益之前,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违背了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既不尊重学生也丧失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1.职业技能的缺失

对物质的过分追求,使部分教师忽视自身政治修养,思想道德观念模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只有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信念,才能在工作中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有部分教师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学习和掌握,导致政治理想模糊,思想信念不坚定。在新的形势下,少数青年教师淡化了社会共同理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政治素质淡薄,甚至在课堂上过多介绍社会的阴暗面和不平等的现象,发表过激的言论,对处于政治信仰确立期的大学生来说,容易引起他们思想上的混乱。

2.职业纪律的缺位

高校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在社会发展变革动荡的时期,价值主体观念容易发生变化,从以社会本位向以个体本位转变,价值观更趋注重名利,敬业意识淡薄,奉献观念不强。不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常年在外从事副业,学生除了上课很少能够见到他们,他们空余时间并不是在潜心备课,充实专业理论,而是四处奔波,忙于拉课题,争立项,开办学习培训班,甚至拉广告、谈业务,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可见,他们对于本职工作并不热心,在课堂上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教学态度可见一斑。

可以说,在经济大潮遍布各行各业的情形下,高校教师也不能完全不食人间烟火,适当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做社会兼职,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无可厚非,国家政策也允许。但是,如果将副业转为主业,甚至以副业替代主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教学效果,对学生采取的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自身价值取向发生了转移,将个体利益置于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个人功利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必然会导致轻奉献,重索取的现象,使他们在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俗语说得好,“业精于勤,荒于嬉”,业务水平的高低源于平时的研究积累,在于对专业下的功夫够不够,经常外出跑副业的教师上课经验必然弱于将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教师,凡事在于积累,没有勤勉敬业的职业精神,没有激情四溢的工作态度,很难在枯燥的教学和繁华喧嚣的市井中找到平衡。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工作热情是修德养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3.职业意识的缺失

教书育人是中国传统师德的重要规范,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要求。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都是服务于道德教育,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2]在大学课堂上,教师承担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对热血澎湃的年轻人承担思想教育的责任。大学生经过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学习,对知识的渴望不再只是接受,更多的是思考,对自我人生的走向、对未来的憧憬,如何将所学知识在社会中进行实践,未来社会的发展对自身会产生哪些影响等,这些都是他们在大学教育阶段特别感兴趣、乐意积极思考的地方,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给他们未来行走的方向做出积极的回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交流,是大学教师理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但有部分教师违背教师的职业道德,将教书视作生存的本能,上课来,下课走,很少与学生深入探讨学术问题,也极少解答学生在人生中遇到的疑问,认为大学教师的责任是教书即可,而把育人的任务忽略掉,宁愿将剩余的时间作用于能够为个人创造经济价值的副业。曾经有某位高校教授要求自己学生参与他所申报的课题项目,安排他们到私人经营的公司进行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运用学生的廉价劳动谋取经济利益,最终被学生举报,受到学校的处罚。这样的行径,有悖于教师的职业素养,更有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

4.职业修养的缺失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自身应当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完善人的品格,提高人的素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崇高事业。在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品德的同时,教师要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教师的仪表形态、言谈举止、品德规范以及治学态度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示范性显得十分重要,对学生时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点应当为教师时刻谨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人格上勇于履行职责,自身的行为举止是履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教师以言传身教推动学生在道德品质成长中由知向行转变,不以言说,反而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的工作作风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工作中言行不一,工作作风不严谨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自身职业形象,也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5.学术道德的缺失

高校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在课外还有一定的科研要求。高校是国家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担负着科技创新的重大责任,也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是树立社会道德风尚的先驱模范。但部分教师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谋求个人利益,不惜在科学教研中弄虚作假,放弃诚信,导致教学成果粗制滥造,水平低下,重复使用,甚至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无偿占有学生的毕业作品等,这些都是当前学术失范的突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