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层面

一、个人层面

(一)自我认知

首先,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认知比较单一。尽管高校青年教师有自身的很多优势,比如思维敏捷、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容易与世界前沿信息接轨,对于社会上的各种思潮能够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但是,他们由于辨别能力有限,意志力薄弱,也很容易受到西方思潮的蛊惑,从而出现认知偏差,盲目崇洋媚外,甚至动摇理想信念。在网络时代,各种信息量都非常大,青年教师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有时候都难以做出明确的判断,容易被误导,无法区分主流思想和非主流思想,造成价值观念的偏差。高校青年教师都具有高学历,至少是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在校期间专注于本专业的学习,毕业后很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国情、社会情况的认识往往依赖于网络,但是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有待提升,因此对于实际社会状况的了解比较片面。

其次,高校青年教师对于高校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够。由于高校教师缺口比较大,师范类毕业生生源不足,很多到高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并没有经过教育类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每位新入职高校的青年教师都会进行新教师入职训练,提高他们对教学的认知和理解,为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月。尽管他们进行了训练,但是和师范类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根据高校实际情况,需要在入职以后,不间断地进行教师培训,以提高他们对教育行业的重视。通过举办各级别的青年教师教学职业技能比赛,督促他们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采用合理的教学评价制度,从管理者的角度,规范教学管理。在思想和实际行动上,使高校青年教师不放松对教学的重视,规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能力,不断钻研专业理论,提升教学责任感。

再次,高校青年教师对价值取向的认知不足。功利心强,个人主义凸显是很多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源于对于个人价值取向的认知不够。高校教师的待遇普遍不高,这是社会现实,很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在此环境下,对教育工作没有投入很多的精力,不提高教学水平,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关注本职工作,教学态度敷衍。这些说明青年教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自身的价值取向。

(二)职业信仰

社会高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不断通过高等教育平台,促进大学生提升专业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这些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挑战,也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职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青年教师而言,对于自身的专业发展有强烈愿望,由于缺乏专业提升的机会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再加上专业发展限制,教书育人经验的不足,一些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难以满足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基于这样的情况,需要培育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