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层面
(一)市场经济
师德师风建设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客观事实,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首先,高校师生都处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这个大环境,必然受到影响。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风气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带上时代的烙印。比如,经历过极左政治运动时期的人们,对于“思想解放”一词始终感到心有余悸,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则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这就是时代带来的印记,难以磨灭。其次,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做到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内容涵盖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方面,理论课内容以经典文献为主,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实践课往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非常紧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无疑是成功经验的总结,非常具有时效性。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劳动,理应获得应有的报酬和社会的肯定。社会上对高校教师活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教师工作性质理解不够,相应高校教师获得的报酬并不丰厚。从职业性质来讲,高校教师其实承受了很多社会压力,培育的是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职业压力和思想意识领域方面的压力都非常大。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个人修养、专业水准和道德素质方面都提出很高的要求,这和职业性质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相比其他高薪酬职业而言,高校教师职业的实际劳动报酬和付出并不成正比,这对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个人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也让他们缺乏职业归属感。
(二)利益多元化
在利益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下,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价值观受到很大的冲击。曾经对于教师更多的是礼赞,将“蜡烛精神”比喻为教师的奉献精神,现在社会则更多的是以物质的获得作为衡量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标准。
有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由于经受不住金钱的利诱而迷失方向,职业信念不坚定,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削弱了曾经的奉献精神。曾经有报道,一位把握核心机密的教师,由于个人意志不坚定,再加上国外情报机构的多方诱导,采取金钱、美女的多番进攻,最后,沦为彻头彻尾的出卖国家机密的叛国者,受到国家机关的严惩,也为广大的高校青年教师敲响了警钟。还有教师为了一己私利,出卖证书以此获得经济利益。很快他被学生举报,受到学校的严厉处罚,不再聘用。这样的人不配为人师表,没有职业资格,甚至是为教师职业抹黑。这些都反映了部分青年教师个人意志的不坚定,在利益面前没有勇气说不。可以说,教师是一个值得人尊重的职业,需要高标准、严要求、高素质。
(三)网络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青年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对师德建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世界的多极化发展,为网络信息的无孔不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何从各种信息中汲取有意义的部分,去掉其糟粕,在当代思潮泛滥的时代极具重要意义。
作为当今社会最发达的传播技术,互联网为构建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阵地提供了最大的平台。在传媒平台上,历来不存在真空地带,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传播和争夺的主阵地。在这个阵地上,目前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它们凭借着绝对优势的技术传播手段,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各国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大量输出西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严峻的意识形态争夺战中,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开始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出击,加大网站建设力度。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除建成比较完备的政府网站、教育网站、学术网站、商业网站、服务性网站外,还纷纷建立了以报纸、杂志、电台等传播媒体为依托的新闻、舆论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网、求是杂志网、党建研究网、中央电视台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等。这些新闻舆论网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优势,及时全面准确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到世界各地。应该说,在构建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主阵地方面,我们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覆盖范围不广、报道内容雷同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大宣传舆论网站建设步伐,并整合现有网站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在我国真正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阵地,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互联网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促进各国意识形态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联系的重要方式。但是在享受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互联网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高校这样的舆论阵地,需要我们加大防范意识,保持意识形态领域的纯洁性和高占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