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对目前高校的现实状况来说,总体而言,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教师道德主流风气还是不错的,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一个人的知识层次、文化素养决定了对他人和自身行为、言谈举止的约束和规范,以及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度与融入度。德国“师范教育之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1]高校教师的个人修养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人格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艺术修养则体现出对职业认知水平的高低。
(一)高校青年教师崇尚教师职业,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充满朝气,善于接受新事物,创新思维,富有激情,多数教师的职业生涯经历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极速前进时期,恰逢国家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教育的阶段,整个教育事业在这个阶段的发展是蓬勃向上、最富有成效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高校教师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积极推广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对党的执政立场态度坚定。知识分子所承担的责任感使他们对目前社会发展中的缺憾表示不满,但他们在政治上是完全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最重要的力量。
(二)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
高校的广大青年教师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他们广泛吸取人类文明成果,接受先进教育的洗涤,民主公正、诚实守信是高校教师的基本道德价值追求。党中央为了扩大政治教育,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追求真理的风气带入青年教师中。高等学校教师对于封建迷信思想、个人崇拜主义多有抵制,更崇尚平等、博爱、自由、民主的思想,高层次的学历和更为豁达的胸怀使他们更容易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原则,能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源于对职业的尊重,对社会的奉献。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在思想上的境界要高于其他职业,需要强烈的事业心,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还要具有将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信念与决心。可以说,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中,内心的信念支撑着教师认真履行教师职业,是教师敬业的源动力。
(三)高校青年教师注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个人形象良好
大多数高校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具有较高的学历、学位和计算机、外语水平,理论知识与人格魅力相统一,尤其是青年教师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绝大部分高校教师都能够安心于本职工作,热爱教育事业,潜心科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创新素质。他们有探求事物本质的能力,能够承担不同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其成果会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也将丰富理论研究的价值,促进课堂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可能。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是高校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
当我们在肯定教师道德主流风貌积极正面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既促进了大学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也带来了急功近利的负面效益,作为净土的大学校园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不仅快速前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高校教师队伍不仅在数量上获得突破,质量也得到大家普遍的认可,结构层次在发展过程中趋于合理。可以说,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做科研课题、服务经济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高速发展的教育,使得教师道德建设方面、修养方面暴露了不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