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制度化建设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制度化建设

(一)重视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具备教育教学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重视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党一贯持之以恒的优良传统。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明确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提到,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他希望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身体力行带动全社会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投身创新发现实践,不断攀登创新高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不仅是知识分子,而且是特殊的知识分子,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二)大力宣传师德教育的重要性,激发青年教师的活力

积极推进教师道德教育活动,激发青年教师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是高校教师群体中的中坚力量,也是教师群体中的特定群体,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他们代表着教育事业的明天,其师德水平、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整体形象和水平。高校青年教师饱含对国家、人民的热情,充满活力,爱国主义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教师的职业特质使青年教师无法回避政治因素,在充满激情的课堂讲演,很容易掺杂个人情感,传递个人的政治倾向。但是,课堂有原则,应讲纪律,要求青年教师把握学术禁区,提升政治高度,严肃课堂规定。身为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表达爱国情怀,关心时事。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前提和基础。这对教师提出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关爱学生、尽职尽责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用科学的机制来约束,更需要教师默默耕耘、默默奉献,以大无畏的精神投身于高等教育事业。大学教师更要提高自身素质,爱岗敬业,严于律己,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在师德建设的宣传过程中,首先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载体,号召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学校不仅是教学的场所,也是教师活动的主要场地,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其中,既丰富了教师的课余生活,也突破传统教学场地仅用于学生学习、教师授课的理念。同时,发挥工会组织作用,激发教师参与议政的积极性,以教师利益为出发点,服从大局,推进学校民主建设,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工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加强教师之间的联系,引导教师自我反思,提高认识,自我评价。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应积极主动帮助教师提出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共同思考,相互学习。实践也证明,反思的确是个人道德信念和道德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为避免教师产生厌倦情绪,应更加注重教师内在的需求。传统道德教育中,外在的约束和制度规范占主导,强调制度建设和奖惩措施的作用,教师处于被动约束的地位,能动性受到抑制。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更加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教师内在的需要,将消极被动的师德建设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师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