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双重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双重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师德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如何避免消极作用,扩大积极作用,是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加大经济投入建设,也需要加强正面教育和疏导,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更需要依靠相关法律法规办事,寻求法律保障。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高校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模式,对推进高校师德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不可否认,物质是精神的基础,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始终建立在基本生活的满足上。在物资匮乏、基本生存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人们是不会有心思去享受生活、丰富情趣、建立制度规范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水平也必然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发展社会经济,促进和解放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国力不断增强,国家投入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费才会不断增加,才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由此,促进科技进步,推进教育和文化事业的稳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帮助教师树立健康积极乐观、与时俱进的新观念。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打破了陈旧的大锅饭制度,有利于增强教师个人竞争意识,也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努力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最大的绩效,创造学科前沿的好成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了人民教师的民主观念。与世界先进教育理念接轨,突破过去安分守纪、安于现状的狭隘思想观念,让教师感知到自我意识、主人翁意识,将学生转化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平等意识,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堂师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创新教学方法,旁征博引,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发现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探索各学科之间的规律,在认真研究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体系。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高校道德建设的消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高校师德建设不仅有正面积极的作用,也会带来负面消极的作用,虽然它不占据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新旧体制处于转换时期,强化物质利益,必然会导致思想麻痹,道德水平下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教师利用教师身份,巧立名目,向学生收取金钱;还有的教师在课余时间兼职推销复习资料,获取回扣;有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请吃请喝,考试才能过关。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师生关系,变相为经济利益关系,极为有损教师形象。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时,追求个人利益,计较名利得失。高校教师为增加个人收入,大量安排课时,结果教师疲劳上课,应付教学,致使教学质量下降,这种行为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严重影响人才素质的提高。部分教师兼职挣外快也是不争的事实,除本职工作外,炒股票,搞传销,开公司,拉项目。虽然这样的教师不多,但会对教师形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对政府层面来说,应依法增加教育投入,提高高校教师经济收入。教育改革实施多年,在教育投入的水平却比较低,使得办学条件难以改善,教师待遇难以落实,尤其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情况更加堪忧。相对而言,办学条件优越的地方,当地政府只要愿意加大经费投入,很多外地优秀教师自然慕名而来。当年河北霸州市就出现难得的教师回流现象,当地政府解决教师住宿、工资福利待遇问题,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毕业生达到当年的六成。可见,只有切实保障教育投入,解决与教师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才能稳定优化教师队伍,有效开展教师道德建设。从学校层面来说,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法规中关于教师道德规范的要求,为师德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依据法律法规对教师道德进行监督和管理。按照国家教师规范的要求,对教师进行考核评定,并纳入教师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严把师德关。从个人角度来说,从思想上树立讲正气、讲奉献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合理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培养人才、振兴教育为己任,发扬甘为人梯的无私精神。同时自觉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处理教师与教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塑造高尚的情操,忠于事业,甘于寂寞,乐于奉献。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在最大限度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作用的同时,应尽量抑制消极的负面影响,以适应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政府既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厉打击和惩治企业和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又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精神,加强全社会伦理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素养,让社会公共伦理道德观念得到提升,让我们的道德环境能够适应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