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文精神的构建
大学师德建设无法脱离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环境。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客观分析时代背景,正确面对社会特征和历史传统,在继承中寻求发展,把握师德教育的时代特色,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将文化资源作为道德建设的素材和内容,运用到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
(一)人文精神的构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主体精神,将人作为评价一切的标准,以及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启蒙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精神的构建,理性的启蒙就是要将理性与人性相结合,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和尊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在人文精神构建方面还存在与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导致现代人文精神的构建任重而道远。
现代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价值,比如振兴经济、发展科技,对个体的培养,具有人文教化、文化传承等非功利价值,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何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它不仅拥有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和历史沉淀,同时伴随着经济的急速发展,要追赶上现代文明的步伐显得刻不容缓。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美国、德国、日本以及部分东南亚地区,社会越来越强调人文精神和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美国提倡科技教育与人文社科教育相结合,文理科并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例如以工科见长的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供本科生选修的文科课程多达100多门,核心课程以人文社会科学内容为主,强调某个主题在世界性背景下的讨论,侧重知识的广泛度和整合度。德国通过立法规定高等学校在发展、传播学习科学艺术的基础上,为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或艺术创造能力的职业活动做准备。学校的教与学都应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准备,使学生能够以负责任的态度胜任科学或艺术工作。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到了今天,教育越来越重视市场需求,无论科研还是教学都绕不开经济发展,却无意识忽视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塑造人格。它不仅体现人文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教育者的根本立场,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于塑造教师的人文精神,更新教育理念。从教师的视角来看,人文教育应当包括三个层次: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重在培养教师的人文态度,陶冶教师的人文素养。只有赋予人文知识,运用合理的人文方法才能将人文精神的精髓发挥到极致。
(二)现代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师人文精神的内涵很丰富,包括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人格修养、精神世界,也包括在教学活动中涉及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实施教育的方法。第一,人文素养。人文科学知识具有丰厚的历史积累,包含人类文明几千年的艺术、天文、地理、文学、宗教等各类意识形态和文化知识,形成了人文素质的基础。由于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人文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丰富的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承,以至于教育者对于这方面的了解也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作为教育者应当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局限于本专业学科的知识,要有意识地补充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提升文学造诣和艺术欣赏水平。第二,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教师在具备基础人文精神外,将其人文关怀与崇高的职业素养紧密结合,以人性发展的可能为起点,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培养人的核心目标。教师的教育观念包含教育价值观、人才观、教学观、师生观等,现代教育观要求以人为本,一切工作从教书育人过程的需要出发,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是学校的主体,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关心教师的工作、教学,充分体现对学生创造良好成才环境、实现教育根本,也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尊重人才、尊重劳动成果,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发挥各自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第三,培养现代教师意识。社会的发展依赖教育的进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改革,现代教师应当拓宽自身的视野,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教育,树立全新的现代教育意识,正确把握时代脉搏。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汲取先进教育理念,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开拓学生的眼界,实施非限制性审美化的教学。第四,具备高尚道德人格。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人才,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人文精神。这些仅依靠课堂教化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还要依靠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因此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和完整的人格。受教育者的受教过程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可以说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证。高尚的道德是教师人格力量的主要内涵,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看到睿智和理性发挥的作用。从古至今,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表现在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严谨治学,是个人道德品质的典范。
(三)现代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的构建途径
营造人文环境是现代人文精神构建的具体途径。人是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状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某些人文环境一旦失衡就需要营造有利于人文精神生长的社会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开始注重环境育人。在物质层面建设方面,修建休闲广场、各式花园田圃,干净优美的环境让人赏心悦目,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娱乐健身的场地,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在精神层面建设方面,建设校园文化、现代企业文化,对净化社会风气起了良好的作用。人们在享受多样的物质生活的时候,也丰富了个人精神内涵。当然,不文明的现象与优美的环境出现了反差,比如在地铁车厢内随意吃东西,广场舞音乐声太大而扰民,无视道德而随地大小便等。现代精神文明的培养必须推进人的思想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环境因素来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现实社会环境的优化和人文精神的构建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现代文明的精神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教育不仅要创新,更要增强其实效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遵循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