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82.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5]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秦树理.公民道德导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17]李伟,王汝秀.承载与失落:高校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8]索科洛夫.人的道德发展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19]尼采.论道德的谱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20]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1]托勒夫,海蒂托勒夫.创造一个新的文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2]伯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M].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2000.

[23]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4]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5]肯尼迪.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6]“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课题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J].西南大学学报,2013(2):37-47.

[27]赵志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3):168-170.

[28]申玉宝.中美“师德规范”的差异及其原因[J].当代教育科学,2013(4):32-34.

[29]张菊玲.试论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1):82-83.

[30]周武军.个人品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9-33.

[31]李荣华,陈锦宣.近十年(2004—2013年)我国高校师德问题研究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14(16):99-11.

[32]张伟平.目标管理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应用路径[J].理论与实践,2014(4):45.

[33]曾绍军.主体性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究[J].江苏高教,2015(4):77-79.

[34]王衡晓园,王海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师德建设的思考[J].人力资源开发,2015(2):10-11.

[35]徐耀耀,曾光辉.坚持“依法治国为主,以德治国为辅”的治国方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9-27.

[36]杜莹,杨彦京.新时期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制度伦理路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12):23-25.

[37]陈希.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路径探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9(4):15-18.

[38]王定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方略[J].全球教育展望,2008(11):53-62.

[39]杨志刚,李中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的三个维度解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0):99-102.

[40]邓春芝.新中国70年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沿革和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120-123.

[41]黄建华.新中国成立70年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9(3):19-21.

[42]冯连军,朱宝林.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地位、现实困境和发展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7):40-43.

[43]田芝健,胡小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若干关系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20(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