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

一、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

(一)培养先进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除具有传承、适应、创造等文化的一般功能外,对外具有辐射的功能,对内即高校教师具有导向、凝聚、激励、控制、协调、传播功能,也可称之为濡化教育功能。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手段来沟通师生的思想感情,支配和规范师生言行,化解矛盾冲突,使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具备共同逻辑思维、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形成整体的群体向心力和内驱力,在一定范围内由衷地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激发为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努力奋斗的精神。一所大学在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多年的建设后,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并彰显其醇厚博大、个性独特的气质。围绕以师生为主体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必然是具有共同伦理观和价值观的行为,将文化传统中优秀的内容渗透到教师的师德教育中去,使之成为教师优秀品质的主要内容,积极发挥文化传统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个人素质修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构建都是现代社会时代发展的需求,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一方面推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传递人文信息,实现文化教化。科技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也是国际社会探讨的问题,德国、美国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普遍认为,科技的发展必须以人文素质的发展为基础,甚至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要高于科技发展。人不能独立在社会生存,需要大环境的支撑,环境可以改变人,也可以塑造人。人文精神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政府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教育中功利思想逐步显现,人文内涵受到忽视,人文教育模式陈旧而落后。而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高素质、高学历、高风尚的新青年,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有先进的人文知识,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政府加大对校园环境的硬件建设,可以提高师生的审美情趣,开展人文讲座,定期播放免费电影,可以丰富教职工的精神生活,提升其审美层次。

(二)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实现人文精神构建

人文素养是青年教师师德内涵的客观需要。青年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创造者,国内大学的课程传授绝大部分都不能脱离课堂,学生在大学期间也主要通过课堂接受文化的传承和内化。基础教学是大学课程的主体,对文化的启蒙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在逻辑成熟期内表现得极为强烈,他们需要一个可接受性较强的文化系统以得到更多的引导、体验和感悟,从而完成一个自觉的蜕变和成长,树立起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偏私、诚实与虚荣、光荣与耻辱等基本的价值判断[1]。教师作为文化体系的主导者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以他们的智慧与德性完成,所面对的社会要求也更多,承担的责任也更大。

现阶段,教师的人文素养是调控教师行为的重要因素,是完成教育活动的精神支柱,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育活动中,其自身的道德品行会带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和榜样。师德教育活动是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教育活动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一种人文活动,在探讨教学和人文相结合的非人文科学过程中,不断在挖掘自身的人文价值。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感受到教师个人的影响,这个过程具有明显的行为特征,更重要的是受到隐形品质的影响,且更加深远与长久。教育活动对于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有明确的要求,如果欠缺,很难想象身为高等学府的教师如何承担起教育责任以及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熏陶。

现代文明的精神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教育不仅要创新,更要增强其实效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遵循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发展的基本规律,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落实道德职业教育,促进教师自我认识

教育为社会服务,教师德育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发展,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在高校青年教师德育教育过程中,应树立教师自我意识,加强平等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导,将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防止拜金主义,提倡物质的正面意义。

师德主体的职业特性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从教育的理念上看,教师自己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才可以对社会上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辩证的判断并进行传播。师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相辅相成。教师的情感素养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培养和提高,作为高校青年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情感教育素养,要善于参加情感教育实践,有意识地与学生接触,接受学生的情感起伏,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精神状况,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掌握师生交流的艺术,从实践中总结教育经验,升华教育境界。

(四)健全保障机制,严格自律与他律

加强德育教育,始终采取与自律、他律相结合的原则。自律是师德内化的表现。部分青年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高校,缺乏专门系统的教育培训,对角色的迅速转换能力略显不足,对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道德是内在的表现,依靠主观努力和自觉修养,发挥道德的自律性,有助于道德教育的提升。他律更多依靠外部的规范约束,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使师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采取科学的制度管理,运用外部规范和自我约束,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机制建设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都是完善师德建设的重要举措。青年教师具有自我个性,针对他们的个人,制定相关措施激发他们投入到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个人发展和师德发展结合起来。当然,青年教师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经验的缺乏和职业道德的忽视使他们没有足够的竞争意识,缺乏自我实现的勇气。为了促进青年教师道德规范的意识,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在无意识中提高其个人道德修养。采取激励的方式需要适度把握对象,适当调整内容,从长远的角度,处理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的关系[2]

为形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自律,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主要针对青年教师师德状况和个人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将师德监督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中,使道德素质成为教师聘用和职称评审的必然条件,如有违背师德的行为可以进行惩罚,以示训诫。同时,建立道德档案,使每位教师从思想意识上有所顾忌。由此,构建相对完善的师德监督体系,多角度全方位地形成师德监督,达到师德监督的目的[3]

(五)弘扬师德典型,发挥激励作用

树立典型事例,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加强师德建设需要形成正面的社会舆论,积极宣传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道德素质、忠诚守信的人民教师,面对个人与集体,取舍之间,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高尚品质,将国家、社会、学校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正是因为他们具有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才能深受学生的爱戴,成为广大教师的楷模。因此,要积极宣传历史上优秀教师的事迹,请先进人物来校做报告,让青年教师面对面接受教育信息,也可以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访问。

在青年教师道德教育中,模范的带头示范作用是巨大的,以师德楷模的典型事例来教育青年教师,用他们的教育实例来影响青年教师,能够使他们感到情感共鸣,从中获得道德启迪,在受到模范实例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认同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从而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六)规范自我教育,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育人必须先充实自己,才具备教授他人的资格,所充实的内容包括业务知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以及掌握道德修养的方法。业务知识包括政治理论、教师职业道德等,同时也包含自我认知,时时内省,这是青年教师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当然,青年教师也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青年教师在职业过程中,将道德品质外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丰富自我情感,锤炼意志力。善于独处自古被文人奉为修身养性的必然境界,是锻炼自我道德修养的必经之路。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强调知行合一,将道德从内向外转化,即使道路上无人陪伴,也要坚守信念,培养高尚的品德。通过多方面的自我教育过程,由内向外,发挥内在的作用,提升道德修养。

第一,教师需要提升自我的人文素质,不仅包括个人的精神文化,也包括教学思路、方法。人文素质依靠文化的长期积累和沉淀,由于受到教育功利性的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直得不到重视,导致很多大学生不了解历史,不懂文化传统。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要加强高校教师自身的艺术境界和文化造诣。人文科学知识内涵丰富,是长期历史积累的结果,包含人类文明几千年的艺术、天文、地理、文学宗教等各类意识形态和文化知识。由于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人文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丰富的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承,以至于教育者对于这方面的了解也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作为教育者应当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局限于本专业学科的知识,要有意识地补充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提升文学造诣和艺术欣赏水平。

第二,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的人文意义是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育的本质中,由此产生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学生的认知观和教学观,展示不同的教育水平成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包含教育价值观、人才观、教学观、师生观等,现代教育观要求以人为本,一切工作从教书育人过程的需要出发和归宿,将人文精神贯穿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性发展为起点,培养人的情趣,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尽量避免陷入功利化教条式教育关系。师生是学校主体,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关心教师的工作、教学,充分体现对学生创造优秀成才环境、实现教育根本,也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尊重人才、尊重劳动成果,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发挥各自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高校要摆脱陈旧的教育模式,提升教师地位。现代教育发展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有所变革,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作为现代教师,应该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教育,提出革新理念,树立教师意识,把握时代脉搏。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国际通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

第四,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人格魅力。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人才,期望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人文精神。而这些仅依靠课堂教化难以得到很好的效果,还要依靠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因此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和完整的人格。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个人魅力,完善人格修养,充实知识库,融会贯通知识结构,才能显现道德人格的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