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点,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良好的师德塑造对整个高校工作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更具有现实意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师德的根本标志,也是教师整体素质中的核心内容。高校青年教师作为祖国未来人才的培养者,要培养出社会主义“四有”人才,需要加强高校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界定
从年龄段来划分,30岁至45岁之间的年龄段应当是青年教师的年龄界限,青年教师特指高校教师群体中处于上述年龄段的教师群体。随着高校的迅速扩张,教师队伍逐步壮大,年龄结构呈现纺锤形,中青年教师渐成中坚力量;个人修养则显得参差不齐。青年教师群体在高校教师群体中的优势特别明显,高学历、高起点、高素质,能够迅速吸收国外先进理念,积极传播前沿学科成果;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直面社会弊病。当然,其缺点也非常明显,比如教学能力的欠缺,师德问题相继出现。虽然在正式上讲台之前,会进行岗前培训,但由于时间仓促,传授内容丰富,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需要青年教师付出更多的实践。另外,其抗干扰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弱,政治鉴别能力和判断力欠缺。
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对象的学识水平、思想意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应当具备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的基本素质,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以及健全的心理素质。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内涵解析
1.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的职业功能要求它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教育品位,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需要完成培养人的任务。道德品质是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岗位素质要求。爱岗敬业,强化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为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身为教师要用正确的理论来引导人,自己首先要成为坚定的信仰者。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科学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也就是说,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离不开教育的力量。教育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体现国家和阶级的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必须重视教育,重视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
道德修养要求。严以治学,注重职业道德素养。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具有高尚的奉献精神。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重在教化,青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优越条件和教育职能,运用自己独特的道德修养和个人魅力感染受教育者。同时,使自我的专业素质、政治修养、教育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更新自我教育理念,从实践中强化自我教育和职业归属感,从而建立完善的道德人格。
业务能力要求。勤学博才,熟练业务素质。青年教师的培养以业务素质教育为主,渊博的学识是基础,熟练的业务技能也应当是青年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青年教师能力的体现在于他们的可持续资源,包括教学能力、个人威望和知识结构。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保持对学科前沿的关注,是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专注学科热情,即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也充分保持敬业精神,不断充实自己,满足自我的需要。在专业明确的前提下,青年教师还要涉猎广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培养自我的兴趣爱好,使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实践活动丰富而生动,让学生自愿接受引导和教育。
心理素质要求。求实创新,锤炼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康完善人格的体现。青年教师在具备了坚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业务水平能力、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外,对心理素质的要求也不应忽视。作为青年教师,应当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广泛的爱好、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理智的自我情感控制力和开朗的个性都是健康心理的表现。教师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影响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处理各种矛盾,提高自己的教育影响力。这样的青年教师,学生才会愿意将其作为可信赖的朋友来看待,与其沟通、谈心、交换意见和看法,相互相知方能培养出道德内蕴丰富、知识外延广阔、身心健康阳光的新世纪知识经济人才。
2.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特点
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品质是经历长期道德实践过程锤炼而成,需要经过个人、高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道德建设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道德水平的高低。
健全管理机制是师德建设的关键。管理机关的管理者应重视青年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将道德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提高认识,使师德建设问题长效化、机制化。
强化师德教育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岗前培训的师德教育,提高青年教师道德的自我意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注重道德建设的实效性。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吸引青年教师投入师德实践教育活动中,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水平。树立师德典型,促进师德模范带头作用。以榜样的形式,激励青年教师提升自我道德水平,积极向榜样靠拢。
制度优化是师德建设的前提。一方面完善教师品德考评制度,重点突出师德教育的重要地位,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学生、同事、院系领导对教师的道德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与个人的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相挂钩,起到促进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健全完善考评奖惩制度,发挥师德考评结果的积极作用,对青年教师做到奖惩分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也是制度优化的内容之一,推行聘任制度,打破传统聘任终身制,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激发教师彼此之间的良性竞争,也推进人才的合理交流,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坚持服务育人是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关注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扩大学术交流范围,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和学术理念,提高自我专业水平;努力打造先进的科研平台,发挥团队建设的优势,促进学科建设。同时,切实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提高其收入待遇和解决个人住房都直接体现学校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
(三)国内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研究状况
1.国内高校青年教师道德建设问题的研究现状
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的战略重点备受重视,高校教师道德建设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的发展走向,师德教育由此成为研究的新领域。罗政、宋辉在《高校教师师德状况调查研究》中以华中地区某高校为研究个案,以该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抽样总本,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了解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作者认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所具备的师德规范应当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规律,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求创新;热心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从社会对教师师德基本态度、教师师德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和标准、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的个人魅力等方面来描述当前教师的道德现状。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总结出,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满意度持肯定态度,但不能否认道德滑坡的趋势;良性的师生互动、教师的人格和业务能力都是学生衡量教师道德水平的核心指标。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整体形象是良好的[49]。何祥林、黄吴静在《教师为本,师德为魂——关于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中采取问卷调查和走访论谈的形式,研究显示我国高校教师师德状况良好,但确实存在少数师德不良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增强;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尽职尽责,育人意识不断增强;注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形象良好[50]。刘超良、唐东阳在《高校教师师德的调查与分析》中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的教师与学生为共同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超过70%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师德状况良好。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道德感以知识、能力、个性的发挥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为前提,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道德价值观上的体现,绝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事业是忠诚的;在对待教学的责任感方面,多体现在道德他律约束的基础上;在学术道德方面,教师对待科研具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怀方面,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以个人魅力和道德修养影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整体形象还是积极正面的,认为大部分教师能够认真备课,具有教学责任心,公平公正对待学生,能够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但不可否认,也有少部分教师对待教学敷衍了事,对待学生缺乏耐心和责任心,关爱不够,不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见[51]。
高校师德问题的所在。尽管高校教师整体道德状况良好,得到社会认同,但是部分教师道德滑坡有损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不仅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负面影响,还会阻碍高校的管理和发展。何祥林、黄吴静在《教师为本,师德为魂——关于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中认为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在于对学生缺乏爱心,师生关系冷漠;学风浮躁,缺乏诚信,学术道德下滑;以权谋私,腐败现象滋生;团队精神欠佳;育人工作未落到实处;为人师表作用不突出[52]。陈颖、陈洪峰在《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中提出高校师德建设方面的几个问题,比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以及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等[53]。尤铁路、春梅在《浅谈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中提到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只教书不育人、追求短期利益、个人利己主义膨胀、无原则发泄个人情绪等[54]。郑茹月在《简论和谐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认为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以青年为主体的教师群体是高校教师的中坚力量,在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部分教师的政治思想趋于淡化,职业道德观念淡薄[55]。杨雅恬在《浅谈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认为教师师德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敬业精神和职业认同感;缺乏爱心和育人观念;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学术态度不端[56]。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集中在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方面。李荣华、陈锦宣在《近十年(2004—2013年)我国高校师德问题研究述论》将十年来的高校师德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师德问题存在的原因是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师德管理的不力和高校教师师德自觉的缺失[57]。朱梅珍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的分析与思考》中认为青年教师不良师德存在的原因在于:社会大环境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高校教师师德管理的偏差以及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压力的影响[58]。刘超良、唐东阳在《高校教师师德的调查与分析》中认为高校教师师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受到利益的驱使和观念多元化的影响、学校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对师德教育的轻视[59]。葛晨光在《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分析原因在于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学校制度的不完善和重视不够以及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60]。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及路径选择的研究。第一,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研究。付志荣在《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中提出我们国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体系具有全面性、灵活性、整体性的特征。一方面,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内化过程的研究中,要保障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可践行性;另一方面,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中,还要保障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可实现性[61]。刘东菊、秦虹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中认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关系着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出台相关政策规范教师道德体系,实施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推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落实,以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62]。邱有华在《论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中认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建立长效机制,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形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共同参与机制,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化机制,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强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63]。第二,关于路径选择的研究。尤铁路、春梅在《浅谈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中认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青年教师道德建设的途径,广泛开展师德教育、提高师德意识;增强事业心、荣誉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立足现实,更新观念;弘扬优秀传统,丰富师德理论;自觉修养与道德评估相结合[64]。葛晨光在《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提出要注重培养教育,提高教师师德意识;严格师资管理,完善教师师德监督体系;强化考评监督,健全教师师德激励制度;优化内外环境,营造教师师德良好风气[65]。李荣华、陈锦宣在《近十年(2004—2013年)我国高校师德问题研究述论》中认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于三个层面——国家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和师德氛围的营造,其中国家和社会层面方面认为将“以德治国”思想作为高校教师的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层面则要健全师德建设领导机制和师德激励监督机制,形成一整套专门的师德规范宣传教育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文化建设;教师自身要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促进全面发展[66]。周曲在《关于高校教师道德建设的思考》中对于高校教师道德培养的途径有两个方面:从教师自身来说,首先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敬业精神,其次应当具有为人师表的内在品质,在专业技术方面应当具有严谨认真的态度;从管理者角度来讲,一方面建立健全的师德规章制度、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另一方面实行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有效的民主监督[67]。
2.国外对于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的研究
第一,积极探询成为卓越大学教师的秘诀。从之前的总结可以看出,国内研究学者对于高校教师的道德研究重点在于总结群体性的现实情况,从理论角度找到对应的现实展示,从而分析缘由得出结论。西方学者对于大学教师的研究更偏重于从实践的角度,找寻卓越教师,研究他们成为卓越教师的过程,从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经验总结中,探询卓越的缘由和本质,更具有现实意义和说服力。肯·贝恩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中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卓越的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要认识到教学是一种智慧的创造,懂得学习的含义以及怎样最好地认识它并努力奋斗。作者并不赞同把大学划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的做法,建议将自身看作学习型的大学,与教师的学习(科研)和学生的学习(教学)两者相关,那么一个人的学习可以使其他人受益。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很多投入高等教育的资金通过拨款的形式用于研究,获取的是学院的名望,但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需要,甚至不能确切地鉴别出最有天赋的潜在学者。由此可见,尽管管理者在大学教育方面投入了很多财力和精力,取得的成果和得出的结论却不尽如人意,寻找卓越教师的目的不仅是找到优秀的教学方式、培养优秀学生的方法,更是为建设成功大学提供更具实效性的政策[68]。
第二,优秀的大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是一个独立的职业,必须依赖校园这一特定环境才能生存,对大学教师提出要求,就一定要对大学有正确的概念。大学拥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有条不紊地发现并且传授那些关于严肃的和重要的事务的真理。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是任务之一,训练他们以批评的态度和方法去鉴别和检验他们的信念,使他们所信仰的东西能够尽可能地远离谬误。大学教师首先要相信真理比谬误更好,并确立正确的信念和信仰。爱德华·希尔斯在《教师的道与德》中强调大学教师的责任包括对于学生、同事、大学和社会所负有的一切特殊义务,这些源自他们的基本职责,在他们的研究、学习和教学中探索真理,认真评价被作为真理而传授下来的知识,并培养和传播一种积极追求真理的理想,这些都是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69]。
国外对于道德的概念范畴的认识,可谓观点迥异,差别很大,总的来说,苏联和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道德的认识比较科学,早期西方学者的观念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在西方大多数学者看来,道德源于宗教,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为满足社会阶级利益而产生。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壮大,马克思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对于道德词汇的内涵逐步丰富起来。大部分学者以客观正面的角度研究道德的作用、意义以及现实状况,少部分学者对于道德的研究多有偏颇,夸大道德的作用,甚至认为道德能够取代教育的作用。总体而言,对于道德现状大多数国内外学者持不乐观的态度,对于如何建立全新的道德体系还在不断探讨。
【注释】
[1]秦树理.公民道德导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1.
[2]高恒天.道德与人的幸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
[3]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N].人民日报,1986-09-29(2).
[4]刘云林.道德的结构、层次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J].探索,2005(6):163.
[5]王南褆.论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三个维度[J].江海学刊,1997(3):85.
[6]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2.
[7]爱弥尔.道德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5.
[8]迈克尔·奥克肖特.哈佛演讲录[M]//近代欧洲的道德与政治.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2.
[9]H.L.A.哈特.法律自由与道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5.
[10]米歇尔·鲍曼.道德市场——对自由社会中法律与道德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
[11]索科洛夫.人的道德发展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8.
[12]索科洛夫.人的道德发展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0.
[13]索科洛夫.人的道德发展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5.
[14]索科洛夫.人的道德发展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7.
[15]契尔那葛卓娃,契尔那葛卓夫.教师道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3.
[16]王小锡.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启示[J].伦理学研究,2009(2):1-6.
[17]于馥颖.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视阈中的关怀伦理[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106-108.
[18]彭东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历程、特点和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10(7):33-36.
[19]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5.
[20]张文彬.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历史进程[J].世纪桥,2008(5):17-20.
[21]张万玉.改革开放30年我国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4):59-61.
[22]王伟,蔡小平.道德建设三十年概论[J].伦理学研究,2008(6):31-35.
[23]曹光章,林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及启示[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6):43-51.
[24]刘意.论建国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J].青海师专学报,2004(6):149-151.
[25]宋一.略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4-27.
[26]孙海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贡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6):53-58.
[27]王立东.论毛泽东道德哲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J].前沿,2011(11):38-41.
[28]蔡清伟.毛泽东道德建设思想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党史文苑,2006(18):46-48.
[29]李抗美.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J].江淮论坛,2001(5):3-9.
[30]刘洋.浅议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道德体系建设[J].教师,2013(16):14-15.
[31]王洪波.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究综述[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2-17.
[32]何俊峻.试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对立统一的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2003(3):136-138.
[33]王官成.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J].学术论坛,2005(4):29.
[34]钟晓.实践“三个代表”加强公民道德教育[J].中华文化论坛,2003(3):7-10.
[35]谢念亲.按“三个代表”思想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J].支部生活,2002(2):15.
[36]把增强.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1):58-60.
[37]施春梅,邹之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道德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5):102-104.
[38]许建兵.加强道德建设,推进和谐社会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16.
[39]余京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与道德双重意蕴及其当代价值论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4):93-97.
[40]秦宣.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9):45.
[41]庞晓红,黄平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道德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40-41.
[42]陆为群.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江苏大学学报,2006(10):27-31.
[43]劳俊.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教师的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0(1):236-237.
[44]焦成举.走群众路线要注重党员道德建设[J].当代广西,2013(9):15.
[45]王开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视阈下高校师德建设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36-38.
[46]王庆德.群众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研究[J].伦理与文明,2013(7):287-298.
[47]李春秋.公民道德建设通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2.
[48]习近平: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
[49]罗政,宋辉.高校教师师德状况调查研究[J].高校农业教育,2004(5):48-51.
[50]何祥林,黄吴静.教师为本,师德为魂——关于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85-87.
[51]刘超良,唐东阳.高校教师师德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6):123-126.
[52]何祥林,黄吴静.教师为本,师德为魂——关于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85-87.
[53]陈颖,陈洪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27):496-502.
[54]尤铁路,春梅.浅谈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J].思想工作论坛,1995(3):43-44.
[55]郑茹月.简论和谐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J].丝绸之路,2011(22):124-125.
[56]杨雅恬.浅谈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观察,2015(10):57-58.
[57]李荣华,陈锦宣.近十年(2004—2013年)我国高校师德问题研究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14(16):9-11.
[58]朱梅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2):32-33.
[59]刘超良,唐东阳.高校教师师德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6):123-126.
[60]葛晨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87-89.
[61]付志荣.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J].怀化学院学报,2004(6):137-139.
[62]刘东菊,秦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5):22-24.
[63]邱有华.论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1(8):76.
[64]尤铁路,春梅.浅谈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J].思想工作论坛,1995(3):43.
[65]葛晨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88.
[66]李荣华,陈锦宣.近十年(2004—2013年)我国高校师德问题研究论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14(8):9-11.
[67]周曲.关于高校教师道德建设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48):3-4.
[68]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9]爱德华·希尔斯.教师的道与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