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
(一)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018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0]。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要求其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31]。新时代,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修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32]。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33]。
十九届二中全会高度评价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成就,坚持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并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十九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十九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将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结合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019年10月召开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继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除根据现有国内外疫情严峻形势发布相关任务要求外,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在总结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进一步强调建成文化强国,将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使国家软实力显著增强。在“十四五”时期,需要让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34]。
由此可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凝练文化建设内涵,“十三五”期间更是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使在国际社会如此复杂的阶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毫不放松社会经济建设,提出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基础
党的十八大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词、24个字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贡献,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5]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基础工程,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体系正常运转,社会风气不断净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反映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国家治理能力提高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6]假如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缺乏统一的价值认同,那么这个民族或者国家很难向前发展进步,这是经验之谈,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依赖于历史的、现实的、国际的、国内的经验与教训。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是站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更是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提出来的,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十九大文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集中体现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展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客观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闻名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37]。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是源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二是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三是借鉴并融合了世界优秀文化价值的内涵。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也是对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和继承,并使之融合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流传于人民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38]正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渊源关系,因此,在文化教育领域中更要坚持保留文化的经典,使之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教育改革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39]。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要善于将发展现实文化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继承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多少会蕴含陈旧、过时的东西,需要我们在继承运用的过程中,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正确的取舍。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以文化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蕴含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0]这些关于民生建设的主张都是结合新时代实践提出的,是对古代民本思想和大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融合了新时代的含义。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将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鼓吹为“普世价值”,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对于不认同他们价值观的国家进行打压。经历了社会主义阵营动荡期的中国共产党,看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历和平演变的后果之后,特别警惕所谓的“普世价值”抹黑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政党的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尽快构建反映中国特色、中华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