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层面
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归根结底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反映。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不自觉地从他们的社会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些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可见,道德存在的问题,有社会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了道德建设。造成现代社会道德退步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道德生活方式得以存在的社会条件,使得原有的社会道德运作方式不能再维持,新的道德方式还没有建立,处于道德真空期的人们还不能适应这一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替代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帮助人们树立竞争意识、平等意识、等价交换的新观念,但也强调了事物的实效性、利益性,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些负面的道德观念使得部分高校教师偏向以金钱为标准,以利益为导向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对竞争意识激烈的教师群体来说,道德修养并无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作用,使道德修养在生存压力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消磨殆尽。
(二)政治教化
市场经济对教师道德的负面影响是全面而深入的,不仅侵蚀了教师的机体,也侵蚀了他们的心灵。网络的发达使得社会的负面消息很容易得到传播,各级别的贪官实例屡见不鲜,少数干部淡忘了党的宗旨,丧失了党性的原则,利欲熏心,假公济私;有的干部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有的干部目无法纪,任人唯亲;有的干部生活作风腐化堕落,严重败坏了党风党纪,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核心力量,拥有积极正义的信仰,但这些贪官和干部的所作所为却动摇了部分高校教师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诚信念。少数高校教师没有看到党中央对反腐败的力度和决心,看到的更多的是负面消息,磨灭了信心和希望,逐步忽视了政治修养。
(三)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主要指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文化,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大量各种思想涌入中国,为当时突破极度僵化的思想带来了新鲜的动力,通过各种渠道传输到中国的,其中有积极的思想,也有消极落后的文化,最具影响力的是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它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道德观的根本出发点[9]。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占主导地位,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主张一切为个人,一切为自我,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个人主义思想一旦成为主流思想,必然会导致个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泛滥。高校教师作为高层次的知识分子,掌握着各类先进思想,能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获取大量信息,个人主义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是最迅速的,部分教师由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很容易接受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颠覆了爱岗敬业的传统,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忽视精神追求,甚至违背职业道德,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
(四)网络思潮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最高理想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10]。现阶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将国家命运和民族兴旺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为实现民族的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理想追求,他们是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真理,自觉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受到互联网的冲击、高校求发展的浮躁心态以及体制的不完善。
网络传播的多样化和开放性,使得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思潮相互碰撞,造成人们信息索取的多选择性和价值观的多样化,尤其是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种族歧视等信息充斥网络,并渗透到网民的思想意识中,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势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不小的冲击。
网络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价值的混乱,如侵蚀爱国主义概念,磨灭奉献精神。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经历从建立到消亡,从消亡到再建立,与国家相关的概念、意识、思想,特别是对国家的真挚情感,都来源于国家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国家边界的概念,虚拟世界的虚与真实国家的实形成鲜明对比,使爱国主义观念基础的国家权利、界限、地位以及相关的意识形态受到冲击。人们在数字网络虚拟世界里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思想观念、社会规范,引起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变革。一方面,衍生了国家主权的概念,弱化了传统意义上国家主权的意义;另一方面,互联网个人和非组织机构影响的扩大,对政府权威构成了挑战。甚至出现了“超国家主义”的观点,认为国家会随着电脑国度掌握政治领空,消失得无影踪。伴随第三次浪潮文明,也就是信息革命的发展,民族经济被迫放弃部分主权,接受国与国之间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因此,当经济落后地区的诗人和知识分子还在创作国歌的时候,第三次浪潮国家的诗人和知识分子已在讴歌“无国界世界”和“星球意识”的理念了[11]。他们认为,在现实中国家代表权力,国家机构是对自由的抑制,网络则正好相反。在这样的“超国家主义”背后,如何保持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网络的虚拟和国家的真实。爱国主义情怀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人民追求自由、真理、幸福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尽管饱受网络思潮的冲击,使部分青少年道德思想发生偏差,但越是彰显信息网络化的重要,越是要保持爱国主义的文化传统,以文化精神为基础,保证中华文化和国家主权不受侵害。
削弱网络负面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国际传播领域,西方媒体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网络传播领域,英语的垄断地位结合美国信息技术的发达甚至可以左右国际舆论。谣言通过网络传播非常迅速,在互联网时代,传播者可以通过匿名随意传播各种消息,在国际传播中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打击对手常常使用这种方式让虚假新闻成为传播的主要内容。随着网络的发展,更多高学历公众选择互联网充当信息来源,了解更多不同渠道的声音。尽管传统媒介时代,国内信息往往受到国外势力的困扰,但远不如信息时代能够将负面、恶意的信息完全排斥在外。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应当积极建设属于自己的网站、媒介和新闻阵地,大力宣传正面信息,让公众自辨,让事实说话。
防止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最早提出“软权利”的概念,它是借用自己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他国自愿效仿或接受,从而间接促使他人确定自身的偏好。其具体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这种做法相比较以军事力量使他国屈服的手段,更显得温和、无形,从思想上彻底俘虏他人,更丰富也更复杂,影响力更久远。西方媒体利用信息方面的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从理论上试图让发展中国家放弃对自我国家意识的认同,实现发达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入侵。由此可见,西方国家正是利用经济全球化,在信息网络文化背景下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的。
加强网络正面积极力量。面对复杂的网络局面,该如何应对网络侵蚀呢?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培养高素质的网络管理人员。网络与现实生活完全连接在一起,难分彼此,整个世界都被浓缩在小小的网络链接中。这种历史性的变革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认识,面对变革,对执政者来说需要重新树立新的意识形态理论,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信息领域重新被划分,不是按照地域、地区和领土来划分,而是按照政治影响力的信息辐射空间来划分,打破了地域界限。政治安全必须要求信息领域安全,从而重视网络危机意识,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旺衰败。一旦国家成为网络殖民地,国家政治安全就无从谈起,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化战略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整体发展的首要点。由此,建立完善的安全网络体系刻不容缓。通过建立完整、科学、高效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完善文化商品进出口市场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监督机制,将可能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牢牢控制在安全警戒的红线之下。对于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问题,随时启动动态监管程序。另外,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网络安全人员。执法不严和执法人员知法犯法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网络上经常看到相关报道,比如网吧违规开放,对未成年人监管不利,反映出部分执法人员思想觉悟不高,受金钱利诱违规执法等。执法人员的素质对法律实施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提高执法人员思想政治觉悟,加强学习法律知识和互联网知识,使他们明确公正执法的重要性,将之作为神圣不可推卸的职责。
总而言之,青年教师在工作中要尽快完善自我人格,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业务水平和教科研水平,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全面发展,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大学发展的博学型人才。学校和社会也应将青年教师培养成能够承担历史重任、推进社会发展、促进高校进步的骨干人才。
【注释】
[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4.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徐特立教育文集[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18.
[3]霍普金斯是一位保守的美国教育家和神学家,曾长期担任威廉斯学院的院长。这句话是美国高等教育界的名言,意思是理想的高等院校应该同时兼顾院长和学生的意见。
[4]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3-24.
[5]郭世佑.学术规范与博士生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05(3):18.
[6]袁贵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0(3):24.
[7]张应强,程瑛.高校内部体制改革30年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35.
[8]戚业国,王徐波.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30年[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25.
[9]李伟,王汝秀.承载与失落——高校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7.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75.
[11]阿尔温·托勒夫,海蒂托勒夫.创造一个新的文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9.